主缆布置对三塔悬索桥受力影响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多塔悬索桥的发展 | 第9-11页 |
1.2.1 多塔悬索桥的发展阶段 | 第9-10页 |
1.2.2 多塔悬索桥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多塔悬索桥四索面布置的提出 | 第11-14页 |
1.3.1 悬索桥主缆布置的演进 | 第11-13页 |
1.3.2 三塔悬索桥复杂受力与变形的解决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三塔悬索桥空间分析理论 | 第16-3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三塔悬索桥初始平衡主缆线形计算 | 第16-20页 |
2.2.1 节线法 | 第16-18页 |
2.2.2 抛物线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2.3 悬链线法 | 第19-20页 |
2.3 三塔悬索桥静力计算理论 | 第20-30页 |
2.3.1 三塔双索面悬索桥主缆等效弹簧刚度 | 第20-21页 |
2.3.2 主缆等效弹簧刚度计算方法 | 第21-26页 |
2.3.3 三塔四索面悬索桥分析理论 | 第26-30页 |
2.4 有限元模型 | 第30-34页 |
2.4.1 模型主要构件特性 | 第30页 |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2.4.3 初始平衡状态分析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三塔四索面悬索桥非线性分析 | 第36-56页 |
3.1 理论推导 | 第36-45页 |
3.1.1 等效力学模型 | 第36-37页 |
3.1.2 加载跨主缆两端等效弹簧刚度 | 第37-39页 |
3.1.3 塔顶位移求解 | 第39-41页 |
3.1.4 跨中挠度求解 | 第41-42页 |
3.1.5 计算流程 | 第42-43页 |
3.1.6 实例验证及分析 | 第43-45页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3.2.1 垂跨比及高低缆桥面恒载分配比例 | 第45-46页 |
3.2.2 桥塔纵向抗推刚度 | 第46-47页 |
3.3 三塔双索面悬索桥变形分析 | 第47-54页 |
3.3.1 跨中挠度求解 | 第47-50页 |
3.3.2 计算流程 | 第50-51页 |
3.3.3 实例验证及分析 | 第51-54页 |
3.4 变形性能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不同主缆布置中塔刚度计算及取值范围 | 第56-80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三塔四索面悬索桥中塔刚度上下限 | 第56-69页 |
4.2.1 三塔四索面悬索桥中塔刚度下限 | 第56-58页 |
4.2.2 三塔四索面悬索桥中塔刚度上限 | 第58-61页 |
4.2.3 中塔适宜刚度取值范围 | 第61-69页 |
4.3 三塔双索面悬索桥中塔刚度取值分析 | 第69-73页 |
4.3.1 中塔刚度下限值估算 | 第69-70页 |
4.3.2 中塔刚度上限值估算 | 第70-73页 |
4.4 中塔适宜刚度取值范围 | 第73-78页 |
4.5 对比分析 | 第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