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深度学习的时代需求 | 第12页 |
1.1.2 深度学习的学科需求 | 第12-13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25页 |
1.4.1 深度学习 | 第14-23页 |
1.4.2 元素化合物知识 | 第23-25页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2.1 化学深度学习的概念与特征表现 | 第27-28页 |
2.1.1 化学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 第27页 |
2.1.2 化学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现 | 第27-28页 |
2.2 深度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2.1 建构主义 | 第28-29页 |
2.2.2 元认知理论 | 第29-30页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第30-31页 |
2.2.4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31页 |
2.2.5 深度学习与认知理论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2.3 化学课程标准对深度学习的要求 | 第32页 |
2.4 元素化合物知识 | 第32-34页 |
2.4.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征 | 第32-33页 |
2.4.2 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 第33页 |
2.4.3 化学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深度学习的要求 | 第33-34页 |
3 高中生元素化合物知识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34-44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4-37页 |
3.2 被调查者的选择 | 第37页 |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37-38页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3.4.1 高阶学习阶段 | 第38-40页 |
3.4.2 整合性学习阶段 | 第40-41页 |
3.4.3 动作与技能学习阶段 | 第41-42页 |
3.4.4 反思性学习阶段 | 第42-43页 |
3.4.5 小结 | 第43-44页 |
4 高中生元素化合物知识深度学习现状的成因 | 第44-51页 |
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4页 |
4.2 访谈对象 | 第44页 |
4.3 访谈记录及分析 | 第44-49页 |
4.4 小结 | 第49-51页 |
4.4.1 学习动机 | 第49页 |
4.4.2 学习能力 | 第49页 |
4.4.3 教学方式 | 第49页 |
4.4.4 学习方法 | 第49-50页 |
4.4.5 学习共同体 | 第50页 |
4.4.6 实践探究 | 第50页 |
4.4.7 评价机制 | 第50-51页 |
5 高中生元素化合物知识深度学习的培养策略 | 第51-74页 |
5.1 增强元素化合物知识高阶学习氛围 | 第51-57页 |
5.1.1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 第51页 |
5.1.2 优化问题形式,促进分析建构 | 第51-53页 |
5.1.3 组织教学方式,着眼迁移应用 | 第53-57页 |
5.2 聚焦元素化合物知识整合建构活动 | 第57-60页 |
5.2.1 改善学习方法,整合课程资源 | 第57-59页 |
5.2.2 促进多方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 | 第59-60页 |
5.3 注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探究实践 | 第60-61页 |
5.4 升华元素化合物知识多维评价方式 | 第61-63页 |
5.5 实证研究 | 第63-74页 |
5.5.1 案例 | 第63-71页 |
5.5.2 案例分析 | 第71-73页 |
5.5.3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证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6 结语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1 | 第78-80页 |
附录2 | 第80-81页 |
附录3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