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课堂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3-2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1.课堂交往异化现象的日益凸显 | 第13页 |
| 2.课堂交往的生态化具有可行性 | 第13页 |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1.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2.国内外课堂交往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3.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2.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五)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 1.教育生态学 | 第22-23页 |
| 2.课堂交往 | 第23-25页 |
|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课堂交往的内涵及特点 | 第25-30页 |
| (一)教育学视角下课堂交往的内涵 | 第25-27页 |
| 1.课堂交往中的环境生态 | 第25页 |
| 2.课堂交往中的文化生态 | 第25-26页 |
| 3.课堂交往中的行为生态 | 第26页 |
| 4.课堂交往中的心理生态 | 第26-27页 |
| (二)教育学视角下课堂交往的特点 | 第27-30页 |
| 1.系统整体性 | 第27页 |
| 2.稳定平衡性 | 第27-28页 |
| 3.动态开放性 | 第28页 |
| 4.可持续发展性 | 第28-30页 |
| 二、课堂交往非生态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 | 第30-39页 |
| (一)非生态的课堂交往环境 | 第30-31页 |
| 1.班级授课制的沿袭 | 第30页 |
| 2.考试文化的充斥 | 第30-31页 |
| (二)非生态的课堂交往观念 | 第31-32页 |
| 1.传统师生观念的根深蒂固 | 第31页 |
| 2.教师自身权威性的滥用 | 第31-32页 |
| 3.学生课堂交往能力的欠缺 | 第32页 |
| (三)非生态的课堂交往主体 | 第32-35页 |
| 1.师生关系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 | 第32-34页 |
| 2.生生关系是孤立与竞争的关系 | 第34-35页 |
| (四)非生态的课堂交往模式 | 第35-36页 |
| 1.课堂交往中学生合作意识欠缺 | 第35-36页 |
| 2.师生之间有效交流过少 | 第36页 |
| (五)非生态的课堂交往评价机制 | 第36-37页 |
| 1.课堂中评价主体单一 | 第36页 |
| 2.即时性评价相对匮乏或单一 | 第36-37页 |
| (六)课堂交往非生态化的危害 | 第37-39页 |
| 1.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缺失 | 第37-38页 |
| 2.学生主体间的恶性竞争 | 第38页 |
| 3.课堂交往效果的低效 | 第38-39页 |
|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课堂交往的优化策略 | 第39-47页 |
| (一)塑造生态特征的课堂交往环境 | 第39-41页 |
| 1.塑造丰富多彩,多元变化的课堂交往物理环境 | 第39-40页 |
| 2.塑造整体互动,平衡持续的课堂交往文化环境 | 第40页 |
| 3.塑造积极健康,和谐共生的心理环境 | 第40-41页 |
| (二)树立平等民主的课堂交往观念 | 第41-42页 |
| 1.扩大课堂交往,营造和谐氛围 | 第41-42页 |
| 2.转变学生对竞争的错误认知 | 第42页 |
| (三)提升课堂交往主体的内在素养 | 第42-43页 |
| 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价值 | 第42-43页 |
| 2.提高学生课堂交往的参与意识 | 第43页 |
| (四)引导互动共生的课堂交往行为模式 | 第43-44页 |
| 1.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 | 第43-44页 |
| 2.提供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 第44页 |
| (五)建立发展和动态的课堂评价机制 | 第44-47页 |
| 1.课堂评价坚持动态性取向 | 第45页 |
| 2.课堂评价坚持综合性取向 | 第45页 |
| 3.课堂评价坚持发展性取向 | 第45-47页 |
| 四、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4页 |
|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 附录3:学生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