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坚毅品质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 第13-14页 |
2.2 坚毅品质的结构模型研究 | 第14-16页 |
2.2.1 坚毅品质与大五人格 | 第14-15页 |
2.2.2 坚毅品质与自我控制 | 第15页 |
2.2.3 坚毅品质的结构模型 | 第15-16页 |
2.3 坚毅品质的测量 | 第16-18页 |
2.3.1 国外关于坚毅品质的测量 | 第16-17页 |
2.3.2 国内关于坚毅品质的测量 | 第17-18页 |
2.4 坚毅品质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18-22页 |
2.4.1 坚毅品质的预测作用 | 第18-20页 |
2.4.2 坚毅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第3章 坚毅量表中文版信效度检验 | 第22-29页 |
3.1 问卷预测 | 第22页 |
3.2 项目分析 | 第22-24页 |
3.3 效度分析 | 第24-28页 |
3.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3.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3.4 信度分析 | 第28页 |
3.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大学生坚毅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 第29-59页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9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9-31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4.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31-52页 |
4.3.1 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4.3.2 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坚毅品质比较 | 第32-43页 |
4.3.3 大学生坚毅品质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 第43页 |
4.3.4 大学生坚毅品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43-47页 |
4.3.5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检验 | 第47-52页 |
4.4 讨论 | 第52-58页 |
4.4.1 大学生坚毅品质现状分析 | 第52页 |
4.4.2 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大学生坚毅品质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 | 第59-6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59-60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60页 |
5.2.3 资料收集 | 第60-61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61页 |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5.3.1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2 成就体验对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3 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4 个体对任务的评估对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5 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综合讨论与分析 | 第68-73页 |
6.1 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 | 第68-69页 |
6.2 大学生坚毅品质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思考 | 第69-73页 |
6.2.1 人口学变量对坚毅品质影响作用的思考 | 第69页 |
6.2.2 社会支持对坚毅品质影响作用的思考 | 第69-70页 |
6.2.3 人格特征对坚毅品质影响作用的思考 | 第70页 |
6.2.4 成就体验对坚毅品质影响作用的思考 | 第70-71页 |
6.2.5 自我认知对坚毅品质影响作用的思考 | 第71页 |
6.2.6 个体对任务的评估对坚毅品质影响作用的思考 | 第71-73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7.2 建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A | 第80-84页 |
附录B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