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问题提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现有研究不足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假设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2.1 童年期心理虐待 | 第15-18页 |
2.1.1 童年期心理虐待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童年期心理虐待的表现形式 | 第16页 |
2.1.3 童年期心理虐待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4 童年期心理虐待的测量 | 第17-18页 |
2.2 自尊 | 第18-27页 |
2.2.1 外显自尊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外显自尊的结构 | 第19-20页 |
2.2.3 外显自尊的测量 | 第20-21页 |
2.2.4 内隐自尊的概念 | 第21页 |
2.2.5 内隐自尊现象 | 第21-24页 |
2.2.6 内隐自尊的测量 | 第24-27页 |
2.3 自卑 | 第27-31页 |
2.3.1 外显自卑的概念 | 第27页 |
2.3.2 自卑的理论 | 第27-28页 |
2.3.3 外显自卑的测量 | 第28-29页 |
2.3.4 内隐自卑的概念 | 第29页 |
2.3.5 内隐自卑的测量 | 第29-30页 |
2.3.6 内隐自卑和外显自卑的关系 | 第30页 |
2.3.7 外显和内隐自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3章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外显自尊和外显自卑的关系 | 第31-4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2 对象与方法 | 第31-38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31-37页 |
3.2.3 施测过程 | 第37页 |
3.2.4 统计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3.3.1 心理虐待的总体情况及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3.3.2 外显自尊的总体情况及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3.3.3 外显自卑的总体情况及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3.3.4 心理虐待、外显自尊、外显自卑的关系分析 | 第41-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4章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内隐自尊和内隐自卑的关系 | 第46-5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4.2 对象与方法 | 第46-49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4.2.2 实验工具 | 第46-47页 |
4.2.3 实验实施 | 第47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48-49页 |
4.2.6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3.1 两组被试内隐自尊的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4.3.2 两组被试外显自尊的方差分析 | 第50页 |
4.3.3 两组被试自尊分离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50-51页 |
4.3.4 两组被试内隐自卑的方差分析 | 第51页 |
4.3.5 两组被试外显自卑的方差分析 | 第51-52页 |
4.3.6 两组被试自卑分离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52页 |
4.4 讨论 | 第52-56页 |
第5章 总讨论与研究展望 | 第56-62页 |
5.1 童年期心理虐待:一种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 第56-57页 |
5.2 外显与内隐自尊的现状分析 | 第57-58页 |
5.3 外显与内隐自卑的现状分析 | 第58-59页 |
5.4 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外显、内隐自尊和自卑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