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白族教育思想初探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10-25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 (一) 核心文献 | 第11-16页 |
| (二) 相关文献 | 第16-21页 |
| (三)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与展望 | 第21-22页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 (一) 白族 | 第22-23页 |
| (二) 教育 | 第23页 |
| (三) 教育思想 | 第23-24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第一章 古代白族教育概述 | 第25-30页 |
| 第一节 汉唐宋时期的白族教育 | 第25-27页 |
| 一、两汉时期的白族教育 | 第25-26页 |
| 二、南诏国时期的白族教育 | 第26-27页 |
| 三、大理国时期的白族教育 | 第27页 |
| 第二节 元明时期的白族教育 | 第27-29页 |
| 第三节 清时期的白族教育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元时期白族教育思想 | 第30-41页 |
| 第一节 元时期云南白族的社会概况 | 第30-32页 |
| 一、元时期云南整体的社会概况 | 第30页 |
| 二、元时期白族的社会概况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元时期白族的学校教育 | 第32-36页 |
| 一、元时期白族的官学教育 | 第33-35页 |
| 二、元时期白族的私学教育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赛典赤·赡思丁的教育思想 | 第36-41页 |
| 一、赛典赤·赡思丁治滇的社会背景 | 第36-37页 |
| 二、赛典赤·赡思丁生平及治滇主要成就 | 第37-38页 |
| 三、赛典赤·赡思丁的教育思想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明时期白族教育思想 | 第41-62页 |
| 第一节 明时期白族的社会概况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明时期云南地区的学校教育 | 第43-47页 |
| 一、明王朝统治下的云南教育发展概况 | 第43-45页 |
| 二、明时期云南地区社学的兴起与书院的兴盛 | 第45页 |
| 三、明时期云南地区开科取士 | 第45-46页 |
| 四、明时期云南地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明时期白族的学校教育 | 第47-55页 |
| 一、明时期白族的私学教育 | 第47-48页 |
| 二、明时期白族的官学教育 | 第48-55页 |
| 第四节 明时期白族的科举制度 | 第55-59页 |
| 一、明时期白族科举概述 | 第55-56页 |
| 二、明时期科举考试程序 | 第56-57页 |
| 三、明时期白族的科举录取情况 | 第57-59页 |
| 第五节 明时期白族教育家杨黼的教育思想 | 第59-62页 |
| 一、杨黼生平及著作 | 第59-60页 |
| 二、杨黼教育思想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清时期白族教育思想 | 第62-80页 |
| 第一节 清时期白族的社会概况 | 第62-63页 |
| 第二节 清时期白族的学校教育 | 第63-72页 |
| 一、清时期白族的官学教育 | 第63-71页 |
| 二、清时期白族的私学教育 | 第71-72页 |
| 第三节 清时期白族的科举 | 第72-74页 |
| 一、规定学额与贡例 | 第72-74页 |
| 二、实行童试 | 第74页 |
| 第四节 清时期白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第74-80页 |
| 一、高甭映的教育思想 | 第74-77页 |
| 二、王崧的教育思想 | 第77-80页 |
| 第五章 白族民间教育思想 | 第80-87页 |
| 第一节 白族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0-84页 |
| 一、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0-81页 |
| 二、家庭习俗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1-82页 |
| 三、宗教习俗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2-83页 |
| 四、生产习俗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3-84页 |
| 第二节 白族乡规民约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4-87页 |
| 一、洱源县铁甲村的《乡规碑记》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4-85页 |
| 二、剑川沙溪乡蕨市坪村的《乡规碑》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5页 |
| 三、剑川新仁里村的乡规蕴含的教育思想 | 第85-87页 |
| 结语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