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29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一)基于继续教育工作实践的认识 | 第10页 |
(二)基于继续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 第10-11页 |
(三)基于国家继续教育政策的指引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一)学分银行建设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二)学分银行机制比较研究 | 第19-22页 |
(三)学分银行建设个案研究 | 第22-26页 |
(四)对现有文献的基本认识 | 第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6-27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27页 |
(三)访谈研究法 | 第27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7-28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学分银行的理性认识 | 第29-42页 |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界定 | 第29-34页 |
(一)学分银行相关概念 | 第29页 |
(二)学分银行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三)学分银行的主要特征 | 第31-33页 |
(四)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 | 第33-34页 |
二、学分银行的组成架构 | 第34-38页 |
(一)学分银行的四大系统 | 第34-37页 |
(二)学分银行的主要模式 | 第37-38页 |
三、学分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第38-42页 |
(一)学分银行的产生 | 第38-39页 |
(二)学分银行在外国的发展 | 第39-40页 |
(三)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我国实施学分银行的时代需求 | 第42-74页 |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42-52页 |
(一)类型与现状 | 第42-45页 |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成就和经验 | 第45-48页 |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 第48-52页 |
二、我国确立学分银行的必要性 | 第52-56页 |
(一)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的要求 | 第52-53页 |
(二)学习者继续学习的需要 | 第53-54页 |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 第54-55页 |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 第55-56页 |
三、我国实行学分银行的实践尝试 | 第56-67页 |
(一)普通高校的校际学分互认与转换 | 第56-59页 |
(二)普通高校与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 | 第59-62页 |
(三)部分省市学分银行实施的运行探索 | 第62-67页 |
四、我国学分银行试点经验的反思 | 第67-74页 |
(一)缺乏全局性统筹 | 第67-69页 |
(二)缺乏针对性措施 | 第69-74页 |
第三章 学分银行机制的理论基础——机制设计理论 | 第74-86页 |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历史嬗变 | 第74-78页 |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源起 | 第74-75页 |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75-76页 |
(三)机制设计理论的完善——激励相容问题的解决和显示原理 | 第76-78页 |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78-80页 |
(一)机制设计理论内涵 | 第78-79页 |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最终目标 | 第79-80页 |
三、机制设计理论与学分银行的适切性 | 第80-86页 |
(一)理论本质与产品属性的适切性 | 第80-82页 |
(二)理论内涵与实践内容的适切性 | 第82-84页 |
(三)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国外学分银行的比较与借鉴 | 第86-118页 |
一、韩国的学分银行 | 第86-92页 |
(一)背景与措施 | 第86-88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88-92页 |
(三)主要特点 | 第92页 |
二、澳大利亚的先前学习认定模式 | 第92-97页 |
(一)政策架构 | 第92-94页 |
(二)实践模式 | 第94-96页 |
(三)主要特点 | 第96-97页 |
三、英国的学分累积与转换机制 | 第97-103页 |
(一)历史追溯 | 第97页 |
(二)主要措施 | 第97-103页 |
四、欧盟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学分体系 | 第103-114页 |
(一)欧盟学分转换系统(ECTS) | 第104页 |
(二)运行机制 | 第104-108页 |
(三)学分体系的构成 | 第108-114页 |
五、国外学分银行建设与实践的剖析 | 第114-118页 |
(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第115页 |
(二)统一的组织结构体系 | 第115-116页 |
(三)完善的学分银行课程标准 | 第116页 |
(四)规范的学分累积、转换与认证机制 | 第116页 |
(五)顺畅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我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机制设计构想 | 第118-138页 |
一、学分银行外部运行机制设计 | 第119-124页 |
(一)制订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 | 第119-121页 |
(二)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121-122页 |
(三)开发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 | 第122-124页 |
二、学分银行保障机制设计 | 第124-127页 |
(一)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 第124-125页 |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 第125-127页 |
三、学分银行内部运行机制设计 | 第127-138页 |
(一)建立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框架 | 第127-130页 |
(二)建立学分银行的标准机制 | 第130-133页 |
(三)建立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机制 | 第133-135页 |
(四)建立“存-贷-换”的学分联动机制 | 第135-136页 |
(五)建立诚信机制 | 第136-138页 |
结语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3页 |
附录一 | 第153-154页 |
附录二 | 第154-162页 |
后记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