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7-27页 |
§0.1 问题的缘起 | 第17-20页 |
0.1.1 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 第17-18页 |
0.1.2 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志向的需要 | 第18-19页 |
0.1.3 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24-25页 |
§0.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7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0.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基本含义 | 第27-43页 |
§1.1 励志的含义 | 第27-33页 |
1.1.1 “志”:志向与意志 | 第27-31页 |
1.1.2 “励”:教育激励与自我磨砺 | 第31-33页 |
§1.2 励志教育的含义和发生机制 | 第33-39页 |
1.2.1 励志教育的理论定位 | 第33-35页 |
1.2.2 励志教育的发生机制 | 第35-39页 |
§1.3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基本理念 | 第39-43页 |
1.3.1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励志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 第39-40页 |
1.3.2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励志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 第43-56页 |
§2.1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想溯源 | 第43-50页 |
2.1.1 中国古代励志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 第43-47页 |
2.1.2 西方古代励志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 第47-50页 |
§2.2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50-56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励志教育的思想 | 第50-53页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励志教育思想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知识借鉴 | 第56-70页 |
§3.1 当代德国精神教育思想述评 | 第56-60页 |
3.1.1 狄尔泰精神科学对生命意义的阐释 | 第56-57页 |
3.1.2 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对人生价值的升华 | 第57-59页 |
3.1.3 李特精神教育的陶冶路径 | 第59-60页 |
§3.2 美国成功励志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第60-65页 |
3.2.1 成功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61页 |
3.2.2 成功学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 第61-63页 |
3.2.3 成功学“热”的“冷”思考 | 第63-65页 |
§3.3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榜样励志的基本经验 | 第65-70页 |
3.3.1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榜样励志的发展历程 | 第65-66页 |
3.3.2 榜样激励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方法 | 第66-68页 |
3.3.3 榜样激励在励志教育中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时代环境与面临的问题 | 第70-82页 |
§4.1 社会环境与励志教育 | 第70-72页 |
4.1.1 社会环境影响志向选择的基本特点 | 第70-71页 |
4.1.2 社会环境影响志向发展的基本价值 | 第71-72页 |
4.1.3 社会环境对学校励志教育的基本要求 | 第72页 |
§4.2 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特点与励志教育 | 第72-76页 |
4.2.1 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2 社会政治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3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4 大众传媒的新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76-82页 |
4.3.1 政治志向多元 | 第77-78页 |
4.3.2 道德志向消弱 | 第78-79页 |
4.3.3 职业志向功利 | 第79-80页 |
4.3.4 生活志向务实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第82-96页 |
§5.1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基本目标 | 第82-86页 |
5.1.1 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 | 第82-84页 |
5.1.2 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 | 第84-86页 |
§5.2 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86-96页 |
5.2.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86-88页 |
5.2.2 道德信仰教育 | 第88-91页 |
5.2.3 幸福观教育 | 第91-96页 |
第六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施与保障 | 第96-112页 |
§6.1 励志教育的价值引导 | 第96-102页 |
6.1.1 人的价值与价值引导 | 第96-97页 |
6.1.2 励志教育价值引导的基本原则 | 第97-98页 |
6.1.3 励志教育价值引导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 第98-100页 |
6.1.4 励志教育价值引导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 | 第100-102页 |
§6.2 励志教育中的自主建构 | 第102-107页 |
6.2.1 自主建构及其理论依据 | 第102-103页 |
6.2.2 大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 | 第103-104页 |
6.2.3 大学生自主建构的主要方法 | 第104-107页 |
§6.3 建构大学励志文化环境 | 第107-112页 |
6.3.1 大学文化及文化环境 | 第107-108页 |
6.3.2 大学文化环境的励志教育功能 | 第108-109页 |
6.3.3 大学励志文化环境的优化 | 第109-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