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进度管理与BIM技术分析 | 第15-25页 |
2.1 项目进度管理一般流程梳理 | 第15-18页 |
2.2 地铁土建施工进度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1页 |
2.2.1 地铁土建施工进度影响宏观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2.2.2 车站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2.2.3 盾构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3 传统进度管理方式的不足 | 第21-22页 |
2.4 BIM技术 | 第22-24页 |
2.4.1 BIM的概念 | 第22-23页 |
2.4.2 BIM技术的特点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于BIM的地铁施工进度管理前导工作 | 第25-43页 |
3.1 三维模型及其功能分析 | 第25-29页 |
3.1.1 地铁施工应用Revit建模要点分析 | 第25-28页 |
3.1.2 施工阶段BIM模型的应用点总结 | 第28-29页 |
3.2 盾构隧道区间建模的实现 | 第29-33页 |
3.2.1 盾构隧道区间建模的难度 | 第29-30页 |
3.2.2 采用dynamo进行Revit参数化建模 | 第30-31页 |
3.2.3 利用dynamo进行隧道模型建模 | 第31-33页 |
3.3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BS) | 第33-40页 |
3.3.1 WBS与EBS的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3.3.2 地铁工程EBS分解 | 第35-36页 |
3.3.3 模型构件EBS编码 | 第36-40页 |
3.4 进度计划重要节点——里程碑的设立 | 第40-42页 |
3.4.1 BIM技术下的项目里程碑 | 第40页 |
3.4.2 工程项目里程碑设置的原则 | 第40-41页 |
3.4.3 里程碑的设置方法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基于BIM的地铁施工进度管理集成方法研究 | 第43-59页 |
4.1 基于BIM技术的进度计划编制研究 | 第43-50页 |
4.1.1 基于BIM的工程量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4.1.2 利用BIM技术可视化进行优化模拟应用分析 | 第45-46页 |
4.1.3 应用BIM技术进行场地布置与优化 | 第46-48页 |
4.1.4 应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段的划分 | 第48-49页 |
4.1.5 基于BIM的进度计划编制方法 | 第49-50页 |
4.2 基于BIM技术的地铁施工进度控制方法 | 第50-55页 |
4.2.1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原理 | 第50-51页 |
4.2.2 基于BIM的进度控制方法 | 第51-54页 |
4.2.3 两种进度管理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3 基于BIM的进度计划动态调整与优化研究 | 第55-58页 |
4.3.1 问题分析 | 第55-56页 |
4.3.2 进度计划调整与优化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56-57页 |
4.3.3 优化模型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工程案例分析 | 第59-83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9-60页 |
5.1.1 工程基本情况 | 第59页 |
5.1.2 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 | 第59-60页 |
5.2 地铁土建工程BIM建模 | 第60-61页 |
5.3 地铁土建工程BIM技术的应用 | 第61-68页 |
5.3.1 工程量估算及应用project编制工程进度计划 | 第61-63页 |
5.3.2 4D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5.3.3 模拟优化应用 | 第66-68页 |
5.4 进度计划动态调整与优化模型计算 | 第68-81页 |
5.4.1 基于BIM的车站施工进度计划调整优化模型分析 | 第69-71页 |
5.4.2 动态优化调整模型 | 第71-72页 |
5.4.3 参数的确定 | 第72-78页 |
5.4.4 优化计算 | 第78-81页 |
5.5 基于BIM技术的地铁土建施工三级管理应用总结 | 第81-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