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果核中三萜类物质与多酚的分析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枇杷 | 第12-13页 |
1.1.1 枇杷花 | 第12页 |
1.1.2 枇杷叶 | 第12-13页 |
1.1.3 枇杷核 | 第13页 |
1.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 第13-23页 |
1.2.1 五环三萜类结构 | 第14-16页 |
1.2.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功能与应用 | 第16-19页 |
1.2.3 五环三萜类物质的提取 | 第19-22页 |
1.2.4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22-23页 |
1.3 多酚 | 第23-27页 |
1.3.1 多酚的分离提取 | 第24-26页 |
1.3.2 多酚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1.4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五环三萜类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29-38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3.1 枇杷核的前处理 | 第30页 |
2.3.2 提取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3 样品的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31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4.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2.4.2 提取方法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35页 |
2.4.3 正交实验 | 第35-37页 |
2.5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枇杷果核中五环三萜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3.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40页 |
3.3.2 显色条件的确定 | 第40-42页 |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3.4 重复性实验 | 第43-44页 |
3.5 回收率实验 | 第44页 |
3.6 不同产地枇杷果核中三萜物质的含量 | 第44-45页 |
3.7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RP-HPLC 法测定熊果酸含量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1 样品的前处理 | 第47页 |
4.3.2 样品溶液上机前处理 | 第47页 |
4.3.3 实验色谱条件 | 第47-48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4.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8页 |
4.4.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8-50页 |
4.4.3 柱温的选择 | 第50页 |
4.4.4 正交实验 | 第50-51页 |
4.4.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1-52页 |
4.4.6 仪器精密度实验 | 第52页 |
4.4.7 重复性实验 | 第52-53页 |
4.4.8 回收率实验 | 第53页 |
4.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枇杷果核中功能性成分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54-65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4-55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5.2.3 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5.3.1 枇杷果核样品的预处理 | 第55页 |
5.3.2 枇杷果核中多酚的提取 | 第55页 |
5.3.3 多酚的测定 | 第5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5.4.1 显色条件的选择 | 第55-58页 |
5.4.2 标准吸收曲线的绘制 | 第58页 |
5.4.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58-63页 |
5.4.4 枇杷核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63页 |
5.4.5 回收率实验 | 第63-64页 |
5.5 结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