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

“此”及其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回指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第11-18页
        1.2.1 回指的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2 指示代词的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 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第18-20页
        1.3.1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第18页
        1.3.2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方法第18-19页
        1.3.3 语料来源第19-20页
第二章 “此”的句法功能及其先行语性质考察第20-30页
    2.1 “此”的句法功能考察第20-25页
        2.1.1 作定语第20-22页
        2.1.2 作宾语第22-24页
        2.1.3 作主语第24-25页
    2.2 “此”的先行语的性质第25-27页
        2.2.1 先行语为名词性短语第25-26页
        2.2.2 先行语为动词性短语第26页
        2.2.3 先行语为小句第26-27页
        2.2.4 先行语为语篇内容的概括第27页
    2.3 小结第27-30页
第三章 “此”的可及性及其回指确认第30-48页
    3.1 可及性理论简介第30页
    3.2 “此”的可及性考察第30-37页
        3.2.1 “此”回指的间隔距离第31-33页
        3.2.2 “此”回指的显著性第33-35页
        3.2.3 “此”回指的竞争性第35-36页
        3.2.4 “此”回指的一致性第36-37页
    3.3 单独使用时“此”的回指确认第37-46页
        3.3.1 篇章中的主题管理第37-40页
        3.3.2 使用于无名词短语间隔环境中的“此”第40-42页
        3.3.3 使用于其他篇章环境中的“此”第42-46页
    3.4 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第48-66页
    4.1 “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第48-51页
        4.1.1 “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间隔距离第48-49页
        4.1.2 “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显著性第49页
        4.1.3 “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一致性第49-51页
    4.2 基于句法位置的“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考察第51-63页
        4.2.1 主语位置上“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第51-56页
        4.2.2 宾语位置上“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第56-59页
        4.2.3 定语位置上“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第59-62页
        4.2.4 状语位置上“此”构成的指示词语的可及性第62-63页
    4.3 小结第63-66页
第五章 “这”和“此”的指称差异第66-80页
    5.1 “此”和“这”在语法平面的差异第66-74页
        5.1.1 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第66-67页
        5.1.2 组合形式上的差异第67-68页
        5.1.3 语法意义上的差异第68-74页
    5.2 语用平面的差异第74-79页
        5.2.1 区别功能方面的差异第74-76页
        5.2.2 承接功能方面的差异第76-79页
    5.3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语第80-81页
    6.1 本文主要观点第80页
    6.2 本文的不足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挝华校学生动量词“次”和“遍”的偏误分析
下一篇:信阳方言入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