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论文逻辑结构 | 第13-15页 |
一、普米“熙布”仪式的田野考察 | 第15-33页 |
(一) 普米的生态、文化简述 | 第15-16页 |
(二) 普米“熙布”仪式的流程 | 第16-33页 |
二、“熙布”仪式中的文化基因分析 | 第33-45页 |
(一) “熙布”仪式中的韩规崇拜 | 第33-34页 |
(二) “塔郎”卷轴画中的佛教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观 | 第34-39页 |
(三) “戎肯”送魂路体现的共同历史记忆 | 第39-40页 |
(四) “熙布”仪式中的本教文化 | 第40-42页 |
(五) 口传经中的原始崇拜 | 第42-45页 |
三、普米人多元身份认同现状及分析 | 第45-65页 |
(一) 普米人的多元身份认同现状 | 第45-57页 |
(二) 普米人多元身份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57-62页 |
(三) 普米人多元身份认同的特点 | 第62-65页 |
四、结论 | 第65-75页 |
(一) “熙布”仪式的文化基因塑造并强化普米身份认同 | 第65-66页 |
(二) 当代民族认同下的选择性文化传承 | 第66-69页 |
(三) “熙布”仪式与普米多元身份认同的教育价值 | 第69-75页 |
五、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