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0.2.1 在教材分析领域运用ISM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2 人教版与苏教版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0.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0.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0.5.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0.5.2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0.5.3 访谈法 | 第18页 |
0.5.4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0.6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第1章 ISM及其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1.1 解释结构模型(ISM) | 第21页 |
1.1.1 ISM的简介 | 第21页 |
1.1.2 基于ISM进行教材分析的优势 | 第21页 |
1.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 | 第21-23页 |
1.2.1 教学观 | 第22页 |
1.2.2 学生观 | 第22-23页 |
1.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1.4 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过程设计 | 第25-41页 |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5-26页 |
2.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5页 |
2.1.2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5-26页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2.2.1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2.2 访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3 调查结论 | 第37-41页 |
第3章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教材比较分析 | 第41-77页 |
3.1 基于ISM实施教材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41页 |
3.2 基于ISM进行教材分析的步骤 | 第41-42页 |
3.3 基于ISM绘制要素层级有向图 | 第42-51页 |
3.3.1 抽取学科教材知识要素 | 第42-44页 |
3.3.2 确定要素间的关联,获得邻接矩阵 | 第44-45页 |
3.3.3 基于VFP 6.0的计算机编程求可达矩阵,制作要素层级分布表 | 第45-48页 |
3.3.4 探讨、修正,形成要素层级有向图 | 第48-51页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74页 |
3.4.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62页 |
3.4.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2-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4章 基于ISM的教法创新与学法引导 | 第77-93页 |
4.1 基于ISM的教法创新实例探索 | 第77-85页 |
4.1.1 ISM指导教法创新的理论分析 | 第77-78页 |
4.1.2 基于ISM的教法创新实例 | 第78-85页 |
4.2 基于ISM的学法引导实例探索 | 第85-91页 |
4.2.1 ISM引导学法改进的理论分析 | 第85-87页 |
4.2.2 ISM指导导学案的设计实例 | 第87-9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93-9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94页 |
5.3 研究反思 | 第94-97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97-99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99-101页 |
附录3 基于ISM的教材内容分析结果 | 第101-115页 |
附录4 VFP 6.0计算程序源代码 | 第115-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