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就业政策导向下的就业补贴政策研究--以无锡市区“两项补贴”政策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 第7-9页 |
一、选题的由来 | 第7-8页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8页 |
三、学术价值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1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就业补贴政策的由来和现状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中国的积极就业政策 | 第13-16页 |
一、宏观政策背景 | 第13-15页 |
二、积极就业政策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中的就业补贴政策 | 第16-19页 |
一、就业补贴政策的涵义和特点 | 第16-17页 |
二、就业补贴政策的类别 | 第17页 |
三、实施就业补贴政策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就业补贴政策促进就业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一、企业生产理论 | 第19页 |
二、收入闲暇替代理论 | 第19页 |
三、实际工资刚性理论 | 第19-20页 |
四、企业效用补偿理论 | 第20页 |
第四节 就业补贴政策的演进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无锡就业补贴政策的特点与效果 | 第22-37页 |
第一节 无锡就业补贴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7页 |
一、无锡就业补贴政策形成背景 | 第22-24页 |
二、第一轮就业补贴政策(2003-2005年) | 第24-25页 |
三、第二轮就业补贴政策(2006-2008年) | 第25-26页 |
四、应对危机的政策及目前政策(2009年以来)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无锡市区“两项补贴”政策的成效 | 第27-34页 |
一、无锡市区“两项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 | 第27-30页 |
二、无锡市区“两项补贴”政策的政策效应 | 第30-34页 |
第三节 无锡市区“两项补贴”政策评价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就业补贴政策面临的挑战(问题) | 第37-44页 |
第一节 政策设计方面的不足 | 第37-39页 |
一、政策覆盖范围依然较小 | 第37页 |
二、政策针对性不强 | 第37-38页 |
三、政策缺乏协同机制 | 第38-39页 |
四、政策设计思路的局限 | 第39页 |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中的风险 | 第39-42页 |
一、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补贴失灵 | 第39-40页 |
二、违规低成本导致的道德风险 | 第40-41页 |
三、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力量薄弱 | 第41页 |
四、政府的违约风险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政策缺乏退出机制 | 第42-44页 |
一、政策普惠制与泛福利化 | 第42-43页 |
二、政策依赖与补贴长期化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就业补贴政策完善建议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完善就业补贴政策 | 第44-46页 |
一、扩大政策对象范围 | 第44页 |
二、创新政策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三、设计政策协同机制和退出机制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优化政策执行效果 | 第46-47页 |
一、增强基层服务机构的执行力 | 第46页 |
二、制定严格的监察措施 | 第46-47页 |
三、注重数据信息的收集利用 | 第47页 |
第三节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第47-50页 |
一、实行科学的财政预算管理 | 第47-48页 |
二、形成合理的就业补贴资金增长制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