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早期知识型员工EAP模式研究--国有与民营企业比较视角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4 文章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1.4.1 文章框架 | 第11-12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EAP研究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9页 |
| 2.1 EAP相关综述 | 第14-23页 |
| 2.1.1 EAP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 2.1.2 EAP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1.3 EAP的模式 | 第16-18页 |
| 2.1.4 EAP的作用途径 | 第18-19页 |
| 2.1.5 中国的EAP研究与实践 | 第19-23页 |
| 2.2 工作压力研究 | 第23-26页 |
| 2.2.1 工作压力定义 | 第23-24页 |
| 2.2.2 工作压力模型 | 第24-25页 |
| 2.2.3 工作压力源研究 | 第25-26页 |
| 2.3 知识型员工研究 | 第26-27页 |
| 2.3.1 知识型员工概念 | 第26-27页 |
| 2.3.2 知识型员工特点 | 第27页 |
| 2.4 职业生涯研究 | 第27-29页 |
| 2.4.1 职业生涯理论 | 第27-28页 |
| 2.4.2 职业早期知识型员工特点 | 第28-29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9-33页 |
| 3.1 研究概念界定 | 第29页 |
| 3.2 研究问题陈述 | 第29-30页 |
| 3.3 研究问卷编制 | 第30-32页 |
| 3.3.1 前期文献研究 | 第30页 |
| 3.3.2 非结构性访谈 | 第30-31页 |
| 3.3.3 研究问卷编制 | 第31-32页 |
| 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2-33页 |
| 4 数据分析 | 第33-60页 |
| 4.1 基本信息描述 | 第33-34页 |
| 4.2 压力比较分析 | 第34-47页 |
| 4.2.1 压力源的因素分析 | 第34-39页 |
| 4.2.2 信度、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 4.2.3 员工压力比较 | 第40-47页 |
| 4.3 EAP模式比较分析 | 第47-60页 |
| 4.3.1 基于企业制度的EAP模式比较 | 第47-51页 |
| 4.3.2 基于员工性别的EAP模式比较 | 第51-55页 |
| 4.3.3 基于员工工龄的EAP模式比较 | 第55-6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6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60-63页 |
| 5.1.1 压力相关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 5.1.2 EAP模式研究结论 | 第61-63页 |
| 5.2 相关建议 | 第63-64页 |
| 5.3 研究不足 | 第64-65页 |
| 5.4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4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