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多片离合器热机耦合分析及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离合器动力传递模型及滑磨功计算 | 第19-37页 |
2.1 车辆动力传递模型 | 第19-23页 |
2.2 湿式多片离合器介绍及工作原理 | 第23-28页 |
2.2.1 湿式多片离合器简介 | 第23页 |
2.2.2 湿式多片离合器特性 | 第23-24页 |
2.2.3 湿式多片离合器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2.4 湿式多片离合器工作过程分析 | 第25-26页 |
2.2.5 离合器摩擦类型及润滑机理 | 第26-28页 |
2.3 车辆起步各动力传递部件模型 | 第28-31页 |
2.3.1 发动机动力模型 | 第28-29页 |
2.3.2 离合器动力传递模型 | 第29-30页 |
2.3.3 道路阻力模型 | 第30-31页 |
2.4 起步过程滑磨工率和滑磨功仿真计算 | 第31-35页 |
2.4.1 发动机单独起步滑磨功率和滑磨功计算 | 第31-33页 |
2.4.2 电动起步滑磨功率和滑磨功计算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湿式多片离合器热机耦合模型建立 | 第37-53页 |
3.1 摩擦副传热基本理论 | 第37-42页 |
3.1.1 热传递方式及内部导热微分方程 | 第37-39页 |
3.1.2 导热微分方程单值条件 | 第39-40页 |
3.1.3 热弹性耦合基本理论 | 第40-42页 |
3.2 摩擦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3.2.1 有限元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42-43页 |
3.2.2 三维模型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第43-46页 |
3.2.3 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构参数和材料参数 | 第46-47页 |
3.3 热流密度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3.3.1 热流密度模型 | 第47-48页 |
3.3.2 热流密度的分配 | 第48页 |
3.4 对流换热模型建立 | 第48-51页 |
3.4.1 摩擦片沟槽对流换热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3.4.2 横掠平板对流换热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3.4.3 内外环面对流换热模型建立 | 第51页 |
3.5 边界条件施加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湿式多片离合器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 第53-69页 |
4.1 摩擦副热机耦合分析 | 第53-60页 |
4.1.1 湿式多片离合器工作条件 | 第53-54页 |
4.1.2 摩擦片温度场分析 | 第54-56页 |
4.1.3 钢片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 第56-60页 |
4.2 不同内外径差值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4.2.1 结构参数选取 | 第60页 |
4.2.2 温度场分析 | 第60-61页 |
4.2.3 热应力场分析 | 第61-62页 |
4.3 不同运行参数下的影响分析 | 第62-67页 |
4.3.1 不同运行参数模型 | 第63-64页 |
4.3.2 不同转速差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4.3.3 不同工作压力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4.3.4 不同结合时间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湿式离合器温度预测及热管理模型研究 | 第69-77页 |
5.1 湿式离合器温度预测及热管理概述 | 第69-70页 |
5.2 湿式离合器温度预测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5.3 热管理系统仿真 | 第71-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