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量构式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1-31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反思 | 第12-23页 |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3-31页 |
| 2 主观大量构式 | 第31-105页 |
| 2.1 数量结构作构式标记的主观大量构式 | 第31-43页 |
| 2.2 副词作构式标记的主观大量构式 | 第43-73页 |
| 2.3 代词作构式标记的主观大量构式 | 第73-87页 |
| 2.4 趋向动词作构式标记的主观大量构式 | 第87-97页 |
| 2.5 含比较结构的主观大量构式 | 第97-103页 |
| 2.6 小结 | 第103-105页 |
| 3 主观小量构式 | 第105-130页 |
| 3.1 数量结构作构式标记的主观小量构式 | 第105-111页 |
| 3.2 含比较结构的主观小量构式 | 第111-117页 |
| 3.3 否定突显的主观小量构式 | 第117-124页 |
| 3.4 “小+X_((谓))” | 第124-129页 |
| 3.5 小结 | 第129-130页 |
| 4 主观等量构式 | 第130-154页 |
| 4.1 “(X)像和/跟/同Y一样(W)” | 第130-137页 |
| 4.2 “X有Y那么W” | 第137-143页 |
| 4.3 “X和/跟/与/同Y差不多(W)” | 第143-147页 |
| 4.4 “X不比YW(多少)” | 第147-151页 |
| 4.5 小结 | 第151-154页 |
| 5 结语 | 第154-160页 |
| 5.1 总结 | 第154-157页 |
| 5.2 创新之处 | 第157-158页 |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58-160页 |
| 致谢 | 第160-1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