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类词缀习得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以郑州大学中高级阶段留学生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三 研究的概况 | 第10-11页 |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类词缀的判定 | 第13-18页 |
| 第一节 类词缀与典型词缀辨析 | 第13-15页 |
| 一 语义虚化程度不同 | 第13页 |
| 二 派生新词的能力不同 | 第13-14页 |
| 三 组合音节数不同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类词缀的判定标准 | 第15-18页 |
| 一 意义不彻底虚化性 | 第15页 |
| 二 定位性 | 第15-16页 |
| 三 非独立成词性 | 第16页 |
| 四 能产性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类词缀习得情况调查 | 第18-23页 |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23页 |
| 一 填空题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页 |
| 二 选择题调查结果分析(正确人数及百分比) | 第19-20页 |
| 三 判断题调查结果分析(正确人数及百分比) | 第20页 |
| 四 客观题总体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 五 主观认识调查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类词缀习得偏误分析 | 第23-30页 |
| 第一节 偏误类型分析 | 第23-27页 |
| 一 不能区分类词缀的词缀义和非词缀义 | 第23-24页 |
| 二 不能理解类词缀派生词的含义 | 第24-25页 |
| 三 不能把握类词缀派生词的整体词性 | 第25-26页 |
| 四 不能运用类词缀的构词规则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偏误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 一 本体的复杂性 | 第27-28页 |
| 二 语内干扰 | 第28页 |
| 三 缺乏汉语文化背景知识 | 第28-29页 |
| 四 教学中重视不足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汉语类词缀对外教学策略 | 第30-36页 |
| 一 合理选择教学范围 | 第30页 |
| 二 更新完善汉语教材 | 第30-31页 |
| 三 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开展教学 | 第31-32页 |
| 四 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 第32-34页 |
| 五 适当进行教学扩展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附录 汉语类词缀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 第38-41页 |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