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2.1 历史意义:发展乡村教育是重振乡村的必由之路 | 第12-13页 |
1.1.2.2 现实困境:乡村教育的贫乏与乡村学校的空心化 | 第13-15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5-19页 |
1.2.1 国外关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国内关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2.1 乡村教育的城市导向问题研究 | 第16-17页 |
1.2.2.2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 第17-18页 |
1.2.2.3 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学校教育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3.1 “撤点并校”与乡村合并学校 | 第19-20页 |
1.3.2 空巢化与空心化概念的辨析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2章 河口:一个湘西北的偏远小乡 | 第24-27页 |
2.1 空间坐标 | 第24-25页 |
2.2 经济发展 | 第25页 |
2.3 河口乡村教育史 | 第25-27页 |
第3章 有意图的行动:“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 | 第27-34页 |
3.1 “撤点并校”的初衷与实效 | 第27-28页 |
3.2 第一次“撤点并校”:村庄学校的消失 | 第28-30页 |
3.3 第二次“撤点并校”:乡村合并学校的出现 | 第30-34页 |
3.3.1 小学与初中的合并 | 第30-32页 |
3.3.2 乡下学校与乡中心学校合并 | 第32-34页 |
第4章 教师与学生的双重流失 | 第34-45页 |
4.1 乡村合并学校教师年龄呈两级分化 | 第34-37页 |
4.1.1 初中班主任的故事 | 第34-35页 |
4.1.2 中年教师的逃离与老年教师的坚守 | 第35-37页 |
4.1.3 年轻老师的梦想与无奈 | 第37页 |
4.2 乡村合并学校生源的流失 | 第37-45页 |
4.2.1 计划生育与城市化的大潮流 | 第39-40页 |
4.2.2 漫漫上学路与家长的陪读 | 第40-41页 |
4.2.3 管理上的混乱与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 | 第41-45页 |
第5章 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 | 第45-50页 |
5.1 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 第45-46页 |
5.2 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46-48页 |
5.3 乡村社会底层承担并校代价 | 第48页 |
5.4 传统乡村文化的断裂 | 第48-50页 |
第6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9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9-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