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1 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相关理论阐释 | 第15-21页 |
1.1 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概念内涵 | 第15-16页 |
1.2 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价值意义 | 第16-18页 |
1.2.1 指示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角度 | 第16-17页 |
1.2.2 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 第17-18页 |
1.3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3.1 积极的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1.3.2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1.3.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21页 |
2 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正能量”分析 | 第21-32页 |
2.1 提示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21-24页 |
2.1.1 人教版提示类要素分析 | 第21-22页 |
2.1.2 苏教版提示类要素分析 | 第22-23页 |
2.1.3 两套教科书提示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2.2 注释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2.2.1 两套教科书注释类要素的相同之处 | 第24页 |
2.2.2 两套教科书注释类要素的不同之处 | 第24-26页 |
2.3 图像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26-29页 |
2.3.1 两版教科书插图数量对比 | 第26-27页 |
2.3.2 两版教科书插图内容比较 | 第27-29页 |
2.4 资料类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2.4.1 参考资料形式的比较 | 第29页 |
2.4.2 参考资料内容的比较 | 第29-32页 |
3 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负效应”分析 | 第32-38页 |
3.1 提示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32页 |
3.2 注释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3.3 图像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3.4 资料类要素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3.5“负效应”综合分析 | 第36-38页 |
4 对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改进建议 | 第38-43页 |
4.1 编辑理论创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 第38-39页 |
4.1.1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编辑理念 | 第38页 |
4.1.2 丰富学生“生活语文”知识的编辑理念 | 第38-39页 |
4.2 编排方式明确,加强学段目标联系 | 第39-41页 |
4.2.1 编排方式整体统一与局部特色相结合 | 第39-41页 |
4.2.2 编排形式的兴趣性和多样性共提升 | 第41页 |
4.3 编写内容多样,增加学生助读期待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