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精神空间的审思与构建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1.2.1 精神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1.2.2 课堂精神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课堂精神空间的内涵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 第19-25页 |
| 2.1 课堂精神空间的界定 | 第19-21页 |
| 2.2 课堂精神空间的结构 | 第21-23页 |
| 2.2.1 知识维度 | 第22页 |
| 2.2.2 思维维度 | 第22页 |
| 2.2.3 情感维度 | 第22-23页 |
| 2.2.4 价值观维度 | 第23页 |
| 2.3 课堂精神空间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优质课堂精神空间的特性 | 第25-28页 |
| 3.1 依存性 | 第25页 |
| 3.2 生成性 | 第25-26页 |
| 3.3 对话性 | 第26-27页 |
| 3.4 整体性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构建具有优质课堂精神空间的教学的意义 | 第28-34页 |
| 4.1 对学生的意义 | 第28-30页 |
| 4.2 对教师的意义 | 第30-31页 |
| 4.3 对教学的意义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构建具有优质课堂精神空间的教学 | 第34-47页 |
| 5.1 基本思路 | 第34-42页 |
| 5.1.1 思想基础 | 第34-38页 |
| 5.1.2 情感基础 | 第38-40页 |
| 5.1.3 实践基础 | 第40-42页 |
| 5.2 具体行动 | 第42-47页 |
| 5.2.1 挖掘知识的结构与历史 | 第42-43页 |
| 5.2.2 构思教学的生成运动过程 | 第43-44页 |
| 5.2.3 实践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 | 第44-45页 |
| 5.2.4 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