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国外对灾害救灾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国内对灾害救灾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2.本论文研究使用的方法 | 第17-18页 |
(四)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灾害史与救灾史内容概况 | 第19-30页 |
(一) 灾害与救灾的含义及类别 | 第19-21页 |
1.灾害的定义 | 第19页 |
2.灾害的分类 | 第19-20页 |
3.救灾的定义 | 第20页 |
4.救灾的分类 | 第20-21页 |
(二)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灾害史与救灾史内容 | 第21-25页 |
1.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中的灾害史救灾史内容 | 第21-24页 |
2.初中教材《世界历史》中有关灾害救灾的内容 | 第24-25页 |
(三)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灾害史与救灾史内容 | 第25-28页 |
1.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部分灾害救灾内容 | 第25-26页 |
2.高中历史经济成长历程部分灾害救灾内容 | 第26-27页 |
3.高中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部分灾害救灾内容 | 第27-28页 |
(四)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灾害后果与救灾措施 | 第28-30页 |
1.灾害造成的后果 | 第28页 |
2.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措施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防灾救灾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0-40页 |
(一) 调查对象及样本选取 | 第30页 |
(二)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0页 |
(三)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0-40页 |
1.中学生对防灾救灾的关注度 | 第30-33页 |
2.防灾救灾的技能掌握 | 第33-37页 |
3.对防灾救灾知识的掌握程度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中学灾害史与救灾史教育的缺失与强化 | 第40-47页 |
(一)中学灾害史与救灾史教学的缺失 | 第40-42页 |
1.教材内容占比严重不足 | 第40页 |
2.灾害史与救灾史教学视角单一 | 第40-41页 |
3.灾害史与救灾史教学的科学性不足 | 第41-42页 |
(二)灾害救灾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1.教材内容的不足弱化了灾害教育开展的基础 | 第42-43页 |
2.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了灾害与救灾教育成效的缺失 | 第43页 |
3.应试升学的教育导向成了灾害教育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 | 第43-44页 |
(三)强化灾害救灾教育的途径 | 第44-47页 |
1.深度挖掘与拓展灾害史的教学资源 | 第44-45页 |
2.强化灾害史与救灾史的教学规范 | 第45页 |
3.不断更新灾害史与救灾史教学的理念 | 第45-46页 |
4.加强对灾害史救灾史教育的考核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中学灾害史与救灾史教学的实施与重构 | 第47-57页 |
(一)灾害与救灾内容的选取 | 第47-51页 |
1.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 第47页 |
2.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 第47-50页 |
3.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 第50-51页 |
(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 | 第51-54页 |
1.探究式教学 | 第51-52页 |
2.情景式教学 | 第52-53页 |
3.专题式教学 | 第53-54页 |
(三)灾害救灾意识的培养 | 第54-57页 |
1.注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 第54-55页 |
2.价值观念的培养应贯穿始终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