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车道车辆运行特征及仿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1.3 课题来源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山区公路爬坡路段车辆运行特性分析第22-36页
    2.1 山区二级公路现状及爬坡路段类型第22-24页
    2.2 山区二级公路车型分类第24-25页
    2.3 爬坡路段车辆运行特性第25-26页
        2.3.1 自由流状态小型车的运行特性分析第25页
        2.3.2 自由流状态大型车的运行特性分析第25-26页
    2.4 爬坡路段载重车辆速度特性第26-35页
        2.4.1 主导车型的确定第26-28页
        2.4.2 爬坡路段载重车辆受力分析模型第28-31页
        2.4.3 载重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1-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分析第36-48页
    3.1 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交通事故分析第36-38页
        3.1.1 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事故类型第36-37页
        3.1.2 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交通事故成因第37-38页
    3.2 爬坡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38-40页
        3.2.1 车辆速度差第38-39页
        3.2.2 交通量第39页
        3.2.3 交通组成第39-40页
    3.3 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第40-47页
        3.3.1 爬坡路段交通冲突的定义及分类第40-41页
        3.3.2 冲突模型及指标计算第41-44页
        3.3.3 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第44-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交通仿真研究第48-72页
    4.1 交通仿真基础数据采集第48-52页
        4.1.1 数据采集的目的第48-49页
        4.1.2 数据采集方案第49-52页
    4.2 VISSIM仿真原理及参数标定第52-59页
        4.2.1 VISSIM仿真原理第52-53页
        4.2.2 仿真模型的基本假设第53页
        4.2.3 仿真参数标定第53-56页
        4.2.4 模型检验第56-59页
    4.3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仿真设计第59-61页
        4.3.1 道路条件第59-60页
        4.3.2 交通条件第60-61页
    4.4 爬坡路段交通仿真过程第61-63页
    4.5 SSAM仿真冲突模型第63-64页
    4.6 爬坡路段交通仿真分析第64-71页
        4.6.1 爬坡路段速度差分析第64-65页
        4.6.2 爬坡路段车辆冲突分析第65-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车道设置研究第72-80页
    5.1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车道的设置方法第72-73页
    5.2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车道设置效果分析第73-77页
        5.2.1 冲突率降低幅度第73-75页
        5.2.2 爬坡车道有效性评价第75-77页
    5.3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车道设置条件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山区双车道二级公路爬坡车道案例分析第80-86页
    6.1 S102六枝老街至石板沟二级公路概况第80-81页
    6.2 交通条件分析第81-82页
        6.2.1 运行速度分析第81页
        6.2.2 交通量及大型车比例分析第81-82页
    6.3 增设爬坡车道对比分析第82-85页
        6.3.1 爬坡车道的设置第82-83页
        6.3.2 增设爬坡车道有效性验证第83-84页
        6.3.3 爬坡车道的标志标线设置第84-85页
    6.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7.1 主要研究结果第86页
    7.2 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地城市货运通道规划研究
下一篇:三峡库区载货汽车滚装运输的安全评价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