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2.1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2.1.1 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2.1.2 国外感知教师支持研究的发展 | 第10页 |
2.1.3 国内感知教师支持研究的发展 | 第10-11页 |
2.2 学业自我概念 | 第11-14页 |
2.2.1 自我概念 | 第11页 |
2.2.2 学业自我概念 | 第11-12页 |
2.2.3 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多维度模型) | 第12-14页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想 | 第14-19页 |
3.1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 第14页 |
3.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3.3.2 实际意义 | 第16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3.5.1 测试对象 | 第17页 |
3.5.2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3.5.3 研究过程 | 第18页 |
3.5.4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19-43页 |
4.1 前测之前的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4.1.1 部分学生访谈记录 | 第19-22页 |
4.2 前测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4.2.1 关于学业自我概念的描述性分析 | 第22页 |
4.2.2 小学生的感知教师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 第22-23页 |
4.2.3 学生性别对学业自我概念及感知教师支持的影响 | 第23-24页 |
4.2.4 是否班干部对感知教师支持及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4.2.5 年级对学业自我概念及感知教师支持的差异分析 | 第25-27页 |
4.2.6 学生感知教师支持和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4.2.7 感知教师支持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 第28-32页 |
4.3 对教师支持行为技能的干预 | 第32-43页 |
4.3.1 干预目的 | 第32-33页 |
4.3.2 干预方法 | 第33-36页 |
4.3.3 干预过程 | 第36-40页 |
4.3.4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4.3.5 后测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50页 |
5.1 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 | 第43-44页 |
5.1.1 性别对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数学能力有显著影响 | 第43页 |
5.1.2 学生是否班干部对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影响 | 第43-44页 |
5.1.3 五年级的学业自我概念最高 | 第44页 |
5.2 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的差异的特点 | 第44-46页 |
5.2.1 班干部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行为较多 | 第45页 |
5.2.2 五年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多于三、四年级学生 | 第45-46页 |
5.3 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和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5.3.1 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和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 | 第46页 |
5.3.2 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彼此影响、作用 | 第46-47页 |
5.4 感知教师支持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5.5 干预研究分析 | 第48-50页 |
5.5.1 干预前对照组、实验组的学业自我概念及感知教师支持差异不显著 | 第48页 |
5.5.2 干预后感知教师支持 | 第48页 |
5.5.3 干预后学业自我概念 | 第48-49页 |
5.5.4 干预方案有效的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第7章 研究局限与建议 | 第51-54页 |
7.1 研究局限 | 第51页 |
7.2 研究建议 | 第51-54页 |
7.2.1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感知教师支持 | 第51-52页 |
7.2.2 多方面提升学生学业自我概念 | 第52-53页 |
7.2.3 对教师进行多方位的支持性行为方案培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一 | 第58-60页 |
附录二 | 第60-61页 |
附录三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