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1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1.2 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取向研究 | 第13-16页 |
1.2.1 自我同一性状态取向的提出 | 第13-15页 |
1.2.2 自我同一性状态取向的理论发展 | 第15-16页 |
1.2.3 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测量方法 | 第16页 |
1.3 自我同一性的叙事取向研究 | 第16-19页 |
1.3.1 人生故事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意义建构及其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两种取向的整合 | 第19-21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1 研究问题 | 第21-22页 |
2.2 研究难点 | 第22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3 研究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的相关研究 | 第23-3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3.1 研究取样 | 第23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3.3 意义建构的编码 | 第24-26页 |
3.3.4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3.4.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3.4.2 大学生意义建构复杂度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3.4.3 大学生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3.4.4 大学生意义建构复杂度与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的关系 | 第30-31页 |
3.4.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复杂度的关系 | 第31-33页 |
3.4.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的关系 | 第33页 |
3.5 讨论 | 第33-35页 |
3.5.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基本特征 | 第33页 |
3.5.2 大学生意义建构复杂度的基本特征 | 第33页 |
3.5.3 大学生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的基本特征 | 第33-34页 |
3.5.4 大学生意义建构复杂度与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的关系 | 第34-35页 |
3.5.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复杂度的关系 | 第35页 |
3.5.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事件类型的关系 | 第35页 |
3.6 小结 | 第35-37页 |
4 研究二意义建构:基于人生故事的访谈研究 | 第37-6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4.2.1 被试选取 | 第37页 |
4.2.2 访谈提纲 | 第37页 |
4.2.3 研究程序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5页 |
4.3.1 被试A意义建构特征分析 | 第38-42页 |
4.3.2 被试B意义建构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4.3.3 被试C意义建构特征分析 | 第46-50页 |
4.3.4 被试D意义建构特征分析 | 第50-55页 |
4.4 四名被试的意义建构特征对比与分析 | 第55-58页 |
4.4.1 叙事字数对比 | 第55-57页 |
4.4.2 意义建构特征对比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60页 |
5 综合讨论 | 第60-63页 |
5.1 综合讨论 | 第60-61页 |
5.2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5.2.1 研究创新 | 第61-62页 |
5.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6 结论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