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9-2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课程理论研究的诉求 | 第9-10页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召唤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5页 |
1.国内外关于现象学课程理论的研究 | 第11-19页 |
2.国内外关于马克辛˙格林的研究 | 第19-25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拟创新点 | 第25页 |
1.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5页 |
2.研究的拟创新点 | 第25页 |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及进度 | 第25-27页 |
1.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2.研究方法 | 第26页 |
3.研究进度 | 第26-27页 |
一、马克辛˙格林的生平及其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的形成 | 第27-37页 |
(一)马克辛˙格林的生平简介 | 第27-30页 |
(二)马克辛˙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30-31页 |
(三)马克辛˙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1.现象学 | 第31-32页 |
2.存在主义 | 第32-33页 |
3.解释学 | 第33-34页 |
4.精神分析学 | 第34-35页 |
5.社会批判理论 | 第35-37页 |
二、马克辛˙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7-57页 |
(一)课程本质观:课程即自我意识 | 第37-39页 |
(二)课程目标观:培养全面觉醒的人 | 第39-45页 |
1.全面觉醒的人即有批判意识的人 | 第41-42页 |
2.全面觉醒的人即充满想象力的人 | 第42-43页 |
3.全面觉醒的人即有道德的人 | 第43页 |
4.全面觉醒的人即能实践的人 | 第43-44页 |
5.全面觉醒的人即自由的人 | 第44-45页 |
(三)课程内容观:生活性、多元化、文艺性意义体系 | 第45-49页 |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46-47页 |
2.注重多元文化 | 第47-48页 |
3.课程内容的人文艺术化 | 第48-49页 |
(四)课程实施观:学生全面觉醒的过程 | 第49-55页 |
1.教师观:教师即陌生人 | 第50-51页 |
2.教学观:联结、对话、批判 | 第51-53页 |
3.学生观:意义的制造者、参与者 | 第53页 |
4.学习观:自由、生活、批判、人文艺术科目 | 第53-55页 |
(五)课程评价观: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多元评价系统 | 第55-57页 |
三、马克辛˙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的反思与评价 | 第57-60页 |
(一)广博的理论基础促成创新理论的形成 | 第57页 |
(二)独具特色的课程理论 | 第57-58页 |
(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 第58页 |
(四)重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循环观照 | 第58-59页 |
(五)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的局限性与不足 | 第59-60页 |
四、马克辛˙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 第60-65页 |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走向解放 | 第60-61页 |
(二)落实多元文化课程 | 第61-62页 |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 第62页 |
(四)发展对话、联结、批判的教学方式 | 第62-63页 |
(五)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价值 | 第63-64页 |
(六)教师即“陌生人”的角色重构 | 第64-65页 |
结束语 | 第65-67页 |
(-)对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思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 第65页 |
(二)与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践进一步结合 | 第65页 |
(三)将格林存在现象学课程思想与其他现象学课程学者的思想做一定的対比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