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爵士乐向交响的融合—《蓝色狂想曲》再审视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蓝色狂想曲》诞生前的美国音乐环境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美国传统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页 |
第二节 爵士音乐的起源 | 第12-15页 |
第三节 新奥尔良与爵士乐队的发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有关《蓝色狂想曲》的三位重要人物 | 第17-29页 |
第一节 《蓝色狂想曲》创作之前的乔治·格什温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蓝色狂想曲》创作之前的菲尔德·格罗菲 | 第20-26页 |
(一) 家庭对格罗菲音乐的影响 | 第20-22页 |
(二) 格罗菲音乐改编特色的形成 | 第22-24页 |
(三) 格罗菲与保罗·怀特曼的合作时期 | 第24-26页 |
第三节 《蓝色狂想曲》创作前的保罗·怀特曼 | 第26-29页 |
(一) 怀特曼出色的领导才能 | 第26-27页 |
(二) 怀特曼对音乐的敏感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蓝色狂想曲》的创作历程 | 第29-33页 |
第四章 《蓝色狂想曲》与爵士因素 | 第33-42页 |
第一节 《蓝色狂想曲》音乐中的爵士因素 | 第33-38页 |
第二节 保罗·怀特曼的爵士乐队 | 第38-42页 |
第五章 《蓝色狂想曲》的发展与艺术价值 | 第42-53页 |
第一节 《蓝色狂想曲》的发展 | 第42-47页 |
(一) 格罗菲改编的剧院乐队版本 | 第43-45页 |
(二) 格罗菲改编的交响乐版本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蓝色狂想曲》的艺术价值 | 第47-53页 |
(一) 《蓝色狂想曲》的演出状况 | 第47-51页 |
(二) 《蓝色狂想曲》的历史意义 | 第51-53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