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城市人才活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以京、沪、穗、深的比较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第10-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创新之处第12-14页
        1.4.1 视角新颖第12页
        1.4.2 指标选取严谨第12-13页
        1.4.3 评价方法简单实用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7页
    2.1 人才活力概念第14-16页
        2.1.1 人才的定义第14-15页
        2.1.2 人才活力第15-16页
    2.2 人才活力综合评价体系第16-18页
    2.3 综合评价方法第18-23页
        2.3.1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第18-20页
        2.3.2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0-21页
        2.3.3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步骤第21-23页
        2.3.4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的选择第23页
    2.4 人才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第23-27页
3 城市人才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第27-40页
    3.1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8-38页
        3.1.1 城市人才活力评价体系初步分析第28-31页
        3.1.2 城市人才活力评价指标初选第31-34页
        3.1.3 评价指标的优化第34-35页
        3.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35-38页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8页
    3.3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第38-39页
    3.4 建立城市人才活力综合评价模型第39-40页
4 城市人才活力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第40-58页
    4.1 城市人才活力应用研究第40-44页
        4.1.1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40-43页
        4.1.2 城市人才活力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第43-44页
    4.2 城市人才活力结构分析第44-55页
        4.2.1 城市人才成长力因素分析第45-48页
        4.2.2 城市人才流动力因素分析第48-49页
        4.2.3 城市人才创业力因素分析第49-51页
        4.2.4 城市人才创新力因素分析第51-54页
        4.2.5 城市人才竞争力因素分析第54-55页
    4.3 策略建议第55-58页
        4.3.1 北京第55-56页
        4.3.2 上海第56页
        4.3.3 广州第56-57页
        4.3.4 深圳第57-58页
5 结论和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1.1 提高人才素质,优化城市的人才资源配置第58页
        5.1.2 加大对城市教育建设方面的投入第58页
        5.1.3 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构建人才交流平台第58-59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一第63-64页
附录二第64-68页
附录三第68-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流天线太阳电池用MIM隧穿二极管的研究
下一篇:锂硫电池碳/硫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