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锂硫电池概述 | 第11-13页 |
1.2.1 锂硫电池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3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3 影响锂硫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13-15页 |
1.3.1 单质硫和放电产物的电绝缘性 | 第13页 |
1.3.2 中间产物多硫化锂(Li_2S_n)的溶解及穿梭效应 | 第13-14页 |
1.3.3 硫电极循环中的体积应变 | 第14-15页 |
1.4 含单质硫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4.1 硫/碳复合材料 | 第15-21页 |
1.4.1.1 多孔碳 | 第16-18页 |
1.4.1.2 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 | 第18-19页 |
1.4.1.3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 | 第19-21页 |
1.4.1.4 混合碳材料 | 第21页 |
1.4.2 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1-24页 |
1.4.2.1 硫/聚吡咯复合材料 | 第21-22页 |
1.4.2.2 硫/聚苯胺复合材料 | 第22-23页 |
1.4.2.3 其他硫/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3-24页 |
1.4.3 氧化物添加/包覆 | 第24-25页 |
1.5 LI_2S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 锂硫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6.1 金属锂负极的防护 | 第26-27页 |
1.6.2 无金属锂负极 | 第27页 |
1.7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设备 | 第30-34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0-31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30-31页 |
2.1.2 仪器和设备 | 第31页 |
2.2 材料表征 | 第31-32页 |
2.2.1 材料成分物相分析 | 第31页 |
2.2.2 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 第31-32页 |
2.2.3 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 第32页 |
2.2.4 材料热重分析 | 第32页 |
2.2.5 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32页 |
2.2.6 材料表面电荷性质测试 | 第32页 |
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4页 |
2.3.1 电极片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电池装配 | 第32-33页 |
2.3.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3页 |
2.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3页 |
2.3.5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夹层结构等级多孔碳纳米片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1 夹层结构等级多孔碳纳米片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2 SHPC/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5页 |
3.3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35-41页 |
3.3.1 SHPC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3.3.2 SHPC/S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38-41页 |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石墨烯包覆介孔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材料的制备 | 第46-48页 |
4.2.1 介孔碳CMK-3以及原始CMK-3/sulfur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2 rGO@CMK-3/sulfur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7-48页 |
4.3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48-51页 |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