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内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国外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 | 第19-21页 |
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 | 第19-20页 |
二、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 | 第20-21页 |
三、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水平 | 第21页 |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 第22页 |
二、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 第22-23页 |
三、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深层次的需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外具有代表性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评述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 第25-29页 |
一、双元制模式的特点: | 第25-27页 |
二、双元制在专业建设上的特点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 第29-35页 |
一、TAFE模式的特点: | 第30-33页 |
二、TAFE在专业建设上的特点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加拿大、美国CBE模式 | 第35-39页 |
一、CBE模式的特点: | 第35页 |
二、CBE在专业建设上的特点: | 第35-39页 |
第四章 国内具有代表性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评述 | 第39-54页 |
第一节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 第39-48页 |
一、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特点 | 第39-41页 |
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建设特点 | 第41-48页 |
第二节 其他五星联盟旅游院校专业建设特点 | 第48-54页 |
一、校地合作模式 | 第49页 |
二、校企合作模式 | 第49-51页 |
三、综合层面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基于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的中外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差异分析 | 第54-72页 |
第一节 宏观上的差异 | 第55-56页 |
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 第55页 |
二、行业协会的差异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微观上的差异(主要分析专业建设) | 第56-72页 |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 | 第56-59页 |
二、课程方面 | 第59-61页 |
三、师资方面 | 第61-65页 |
四、实训方面 | 第65-69页 |
五、教材方面 | 第69-72页 |
第六章 基于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的中外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比较对策 | 第72-89页 |
第一节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 | 第72-73页 |
第二节 课程方面 | 第73-76页 |
一、构建以通用能力(关键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 第73-74页 |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 第74-75页 |
三、制定开放式的课程评价标准 | 第75-76页 |
四、构建校园虚拟社区,建设互联网网络课程体系 | 第76页 |
第三节 师资方面 | 第76-80页 |
一、制定严格的高职旅游院校教师引入标准 | 第77页 |
二、通过内培外聘,制定系统的教师培养计划 | 第77-79页 |
三、建立高职旅游院校教师评价管理体系 | 第79-80页 |
第四节 实训方面 | 第80-85页 |
一、构建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80-82页 |
二、构建“互联网+实践服务”平台,创造真实的实训环境 | 第82-83页 |
三、多渠道构建校企的合作方式 | 第83-85页 |
第五节 教材方面 | 第85-89页 |
一、支持高职旅游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 第85-86页 |
二、校企合作,重点开发实训教材 | 第86-87页 |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材 | 第87页 |
四、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专业学习资源共享库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附录A:关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第96-98页 |
附录B:关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