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关于梅贻琦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关于梅贻琦与西南联大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7-26页 |
第一节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的来源 | 第17-21页 |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启蒙 | 第17-18页 |
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21-26页 |
一、萌芽期——1926-1931 年任清华教务长(包括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期 | 第21-22页 |
二、发展期——1931-1937 年任清华校长时期 | 第22-23页 |
三、成熟期——1938-1946 年管理西南联大时期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特征 | 第26-41页 |
第一节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8页 |
一、通识为本 | 第26-28页 |
二、“六育”并进 | 第28-30页 |
三、“大师论” | 第30-33页 |
四、“从游论” | 第33-34页 |
五、学术自由 | 第34-35页 |
六、教授治校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的特征 | 第38-41页 |
一、教育救国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 | 第38-39页 |
二、重视教育的社会职能 | 第39-40页 |
三、教育思想的内容具有内在关联性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和在西南联大的实践 | 第41-56页 |
第一节 通识教育思想在西南联大的实践 | 第41-45页 |
一、在课程设置上,共同必修与选修并举 | 第41-43页 |
二、在学生研习管理上,实行学分制与学年制 | 第43-44页 |
三、严格考试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 第44-45页 |
第二节“六育”并进思想在西南联大的实践 | 第45-46页 |
一、在社团活动方面的实践 | 第45页 |
二、在校歌编排方面的实践 | 第45-46页 |
第三节“大师论”与“从游论”在西南联大的实践 | 第46-48页 |
一、“大师论”在联大的实践 | 第47页 |
二、“从游论”在联大的实践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学术自由思想在西南联大的实践 | 第48-52页 |
一、教师讲授自由 | 第49-50页 |
二、学生选学自由 | 第50-51页 |
三.学术自由不可侵犯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教授治校理念在西南联大的实践 | 第52-56页 |
一、常委会、校务委员会、教授会权能分立,相互监督 | 第53-54页 |
二、“吾从众”,尊重教授,依靠教授办学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于联大的成效 | 第56-61页 |
一、为战时的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 第56-57页 |
二、成就战时联大的高学术水准 | 第57页 |
三、使得联大时期大师云集 | 第57-59页 |
四、保全战时联大的学术研究尽可能免受政治浸染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