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1.论文选题的依据 | 第8-9页 |
2.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2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研究趋势 | 第12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页 |
1.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教化的内涵 | 第12-13页 |
2.学校教化思想的源起与发展 | 第13-15页 |
一、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一)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5-17页 |
1.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第15-16页 |
2.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 | 第16-17页 |
3.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 第17页 |
(二)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人性二重说 | 第18页 |
2.理欲辩证说 | 第18-19页 |
3.义利辩证说 | 第19-20页 |
二、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20-34页 |
(一)两宋时期学校教化的根本目标:培育“理想人格” | 第20-24页 |
1.理想人格的培养层次 | 第20-22页 |
2.理想人格的培育要求 | 第22-24页 |
(二)两宋时期学校教化的基本内容 | 第24-29页 |
1.立学立志 | 第24-25页 |
2.修身明礼 | 第25-27页 |
3.居敬存诚 | 第27-29页 |
(三)两宋时期学校教化的主要方法 | 第29-32页 |
1.内化法 | 第29-30页 |
2.外化法 | 第30-32页 |
(四)两宋时期学校教化的实现途径 | 第32-34页 |
1.官学主导与私学盛行 | 第32页 |
2.小学“教事”与大学“教理” | 第32-33页 |
3.严格选师与平民受教 | 第33-34页 |
三、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第34-44页 |
(一)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的价值评析 | 第34-37页 |
1.两宋时期学校教化的积极意义 | 第34-35页 |
2.两宋时期学校教化的历史局限性 | 第35-37页 |
(二)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启示 | 第37-38页 |
1.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 | 第37页 |
2.有利于确立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观 | 第37-38页 |
3.有利于树立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观 | 第38页 |
(三)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设置的启示 | 第38-41页 |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层次性和现实性 | 第39页 |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德性内涵和文化内涵 | 第39-41页 |
(四)两宋时期学校教化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启示 | 第41-44页 |
1.注重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 第41页 |
2.注重教化者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 第41-42页 |
3.注重学生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协调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