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人的需要的理论阐释 | 第16-23页 |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 | 第16-20页 |
1.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需要内涵 | 第16-17页 |
2.西方文化中人的需要内涵 | 第17-18页 |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需要内涵 | 第18-20页 |
(二)人的需要的特征 | 第20-22页 |
1.主观能动性 | 第20页 |
2.社会历史性 | 第20-21页 |
3.具体差异性 | 第21页 |
4.变化发展性 | 第21-22页 |
(三)人的需要的意义 | 第22-23页 |
1.需要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22页 |
2.需要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 第22-23页 |
二、人的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解读 | 第23-28页 |
(一)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内驱力 | 第23-26页 |
1.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 第23-25页 |
2.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 | 第25页 |
3.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依据 | 第25-26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和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 第26-28页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的物质性需要 | 第26-27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人的精神性需要 | 第27页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 | 第27-28页 |
三、人的需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一)大学生需要的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1.大学生需要的良好方面 | 第29-30页 |
2.大学生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良好态势 | 第32-33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5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1.传统文化中需要思想的制约 | 第35-36页 |
2.社会环境中需要观念的误导 | 第36-37页 |
3.家庭生活中需要观念的影响 | 第37页 |
4.学校建设对精神需要的忽视 | 第37-38页 |
5.学生对自身需要认识的不足 | 第38页 |
四、人的需要视域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探析 | 第38-49页 |
(一)了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9页 |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二)关注大学生的层次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40-41页 |
1.注重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统一 | 第40-41页 |
2.注重需要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第41页 |
(三)尊重大学生的差异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1-44页 |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 第42页 |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 第42-43页 |
3.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 第43-44页 |
(四)注重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4-46页 |
1.结合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强化实践教育法 | 第44-45页 |
2.把握大学生需要的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法 | 第45页 |
3.着眼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性,倡导网络教育法 | 第45-46页 |
(五)重视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 第46-49页 |
1.社会关注学生差异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第46-47页 |
2.家长满足学生合理需要,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 第47-48页 |
3.大学生发挥需要能动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