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0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第二章 研究总体构想 | 第20-23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2.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预研究 | 第23-32页 |
3.1 预研究的目的 | 第23页 |
3.2 大学生解释风格问卷的编制 | 第23-27页 |
3.3 挫折情境对个体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影响 | 第27-31页 |
3.4 预研究的结果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研究一挫折情境下解释风格对大学生外显攻击的影响 | 第32-36页 |
4.1 目的 | 第32页 |
4.2 被试 | 第32页 |
4.3 工具和材料 | 第32页 |
4.4 实验程序 | 第32-33页 |
4.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3页 |
4.6 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4.7 讨论 | 第34-35页 |
4.8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研究二挫折情境下解释风格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5.1 目的 | 第36页 |
5.2 被试 | 第36页 |
5.3 工具和材料 | 第36页 |
5.4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5.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7页 |
5.6 研究结果 | 第37-38页 |
5.7 讨论 | 第38页 |
5.8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39-42页 |
6.1 解释风格问卷的结构效度 | 第39页 |
6.2 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关系 | 第39-40页 |
6.3 情境、解释风格和性别对攻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42-4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42页 |
7.3 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