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绪论 | 第7-1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 地方院校发展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8-9页 |
2. 对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9-10页 |
3. 对于地方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1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 地方院校 | 第11页 |
2. 文科应用型人才 | 第11-12页 |
3.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2-13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第13页 |
2.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 第13-14页 |
3. 系统理论 | 第14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二、地方院校进行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 第16-19页 |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二) 地方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挑战 | 第17页 |
(三) 地方院校正确定位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17-19页 |
三、国外文科应用型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19-22页 |
(一) 德国的文科应用型教育 | 第19-20页 |
(二) 澳大利亚的文科应用型教育 | 第20-21页 |
(三) 德国、澳大利亚文科应用型教育的启示 | 第21-22页 |
四、地方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22-35页 |
(一) 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2-23页 |
(二) 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 第23-26页 |
1. 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 第23-24页 |
2. 文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 第24-26页 |
3. 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第26页 |
(三) 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26-29页 |
1. 理论教学体系的建构 | 第27页 |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第27-28页 |
3. 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四) 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 第29-32页 |
1.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 | 第29-30页 |
2. 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 | 第30-32页 |
3. 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 | 第32页 |
(五) 文科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 | 第32-35页 |
1. 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 第32-33页 |
2. 与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 | 第33页 |
3.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 第33页 |
4. 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 第33-35页 |
五、广西师范大学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 第35-48页 |
(一) 广西师范大学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 第35-41页 |
1. 人才培养目标 | 第35页 |
2. 人才培养体系 | 第35-36页 |
3. 人才培养途径 | 第36-38页 |
4. 质量保障体系 | 第38-40页 |
5. 培养效果 | 第40-41页 |
(二) 广西师范大学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1. 专业理论教学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1-43页 |
2. 文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场所的建设有待加强 | 第43-44页 |
3. 师资队伍的内涵需要转变 | 第44页 |
(三) 广西师范大学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 第44-48页 |
1. 探索符合文科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学 | 第44-45页 |
2. 加强文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场所的建设 | 第45-46页 |
3. 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46-48页 |
六、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一 | 第53-56页 |
附录二 | 第56-57页 |
附录三 | 第57-58页 |
附录四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研究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