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关于教师经济待遇历史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关于农村教师经济待遇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关于高校、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关于教师经济待遇政策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五)对国外教师经济待遇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核心概念 | 第16-18页 |
(一)待遇 | 第16-17页 |
(二)教师待遇 | 第17页 |
(三)教师经济待遇 | 第17页 |
(四)义务教育 | 第17-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三)访谈法 | 第18-19页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六、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劳动价值论 | 第20-21页 |
二、薪酬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两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经济待遇调查分析 | 第23-64页 |
一、两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一)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二)黑龙江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概况 | 第24页 |
二、调查设计 | 第24-25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4-25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25页 |
(三)调查对象 | 第25页 |
(四)调查方法和工具 | 第25页 |
三、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25-64页 |
(一)两省中学教师经济待遇的调查分析 | 第25-34页 |
(二)两省小学教师经济待遇调查分析 | 第34-44页 |
(三)两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经济待遇的比较分析 | 第44-57页 |
(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经济待遇的比较分析 | 第57-64页 |
第四章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经济待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4-74页 |
一、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经济待遇存在的问题 | 第64-71页 |
(一)省际教师经济待遇存在差距 | 第64-68页 |
(二)城乡教师经济待遇存在差距 | 第68-70页 |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问题突出 | 第70-71页 |
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经济待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71-74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71-72页 |
(二)学校方面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经济待遇的对策 | 第74-79页 |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 | 第74-75页 |
(一)明确教师身份,确立教师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 第74页 |
(二)完善教师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确立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比例 | 第74-75页 |
(三)加大政府监督力度,保障教师经济待遇 | 第75页 |
二、学校层面的对策 | 第75-79页 |
(一)增强学校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给于教师“话语权” | 第75-76页 |
(二)完善绩效工资标准,落实绩效工资发放 | 第76-78页 |
(三)发挥学校内部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城市带动农村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