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定位与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四所大学的案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本质属性研究 | 第12-13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拓展研究 | 第13-17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现实研究 | 第17-1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大学 | 第18页 |
| ·人才培养 | 第18-19页 |
| ·功能与职能 | 第19-20页 |
| ·研究设计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2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研究的重要性及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 第22-26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演变历程 | 第22-24页 |
| ·大学的本质属性与人才培养功能的整合 | 第24-26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 ·教育学原理 | 第26-27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7页 |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7-29页 |
| 3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偏差及其成因 | 第29-34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偏差 | 第29-32页 |
| ·办学规模上求“大” | 第29-30页 |
| ·专业设置上求“全” | 第30-31页 |
| ·人才培养上求“同” | 第31-32页 |
| ·办学层次上求“高” | 第32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偏差的成因 | 第32-34页 |
| ·定位不准,角色混乱 | 第32页 |
| ·模式滞后,阻碍发展 | 第32-34页 |
| 4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偏差矫正 | 第34-38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 ·本质定位的原则 | 第34页 |
| ·分类定位的原则 | 第34-35页 |
| ·创新定位的原则 | 第35页 |
|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基本方向 | 第35-38页 |
| ·明确大学本质,实现本位回归 | 第35-36页 |
| ·明确各大学的特殊性,构建合理人才培养体系 | 第36页 |
| ·创新人才模式,突破产学研合作培养 | 第36-37页 |
| ·加快国际化进程,共享优质资源 | 第37-38页 |
| 5 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 | 第38-48页 |
| ·自我实现机制 | 第38-43页 |
| ·创新动力机制 | 第43-45页 |
| ·社会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 ·社会评价机制 | 第46-48页 |
| 6 结束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