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览课有效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 初中语文阅览课 | 第11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外母语阅览课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语文阅览课研究 | 第15-18页 |
第三节 初中语文阅览课实施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一、 从国家层面分析 | 第18-20页 |
二、 从社会层面分析 | 第20-21页 |
三、 从学校层面分析 | 第21页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阅览课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初中语文阅览课的特点 | 第23-24页 |
一、 基础性 | 第23-24页 |
二、 引领性 | 第24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阅览课的价值体认 | 第24-27页 |
一、 突出语文课程性质 | 第24-25页 |
二、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第25页 |
三、 推进语文课改发展 | 第25-26页 |
四、 解决当下学考问题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初中语文阅览课有效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 第27-31页 |
一、 阅读主体的心理机制 | 第27-28页 |
二、 阅读主体的阅读能力 | 第28-29页 |
三、 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阅览课有效实施策略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目标系统建构 | 第31-33页 |
一、 课型总目标 | 第31-32页 |
二、 分学段目标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内容系统建构 | 第33-34页 |
一、 阅读计划的制定 | 第33-34页 |
二、 阅读品质的养成 | 第34页 |
三、 阅读材料的整合 | 第34页 |
四、 课堂组织形式的建构 | 第34页 |
第三节 实施系统建构 | 第34-38页 |
一、 初始型阅览课 | 第34-35页 |
二、 导向型阅览课 | 第35-36页 |
三、 欣赏型阅览课 | 第36页 |
四、 自主型阅览课 | 第36-37页 |
五、 展示型阅览课 | 第37-38页 |
第四节 评价系统建构 | 第38-41页 |
一、 注重过程的评价 | 第38页 |
二、 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38-39页 |
三、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39-40页 |
四、 评价内容的具体化 | 第40页 |
五、 阅览课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览课的实践探索 | 第41-49页 |
第一节 阅览现状 | 第41-42页 |
一、 学生的阅览现状 | 第41-42页 |
二、 学校的阅览课运行情况 | 第42页 |
三、 语文组师资状况 | 第42页 |
第二节 阅览课实施 | 第42-45页 |
一、 准备阶段:调研与阅读计划制定 | 第42-43页 |
二、 实施阶段:指导与阅览课型探索 | 第43-44页 |
三、 评价阶段:激励与评价机制探究 | 第44-45页 |
第三节 阅览课课型 | 第45-49页 |
一、 阅读指导课 | 第45-46页 |
二、 精品解读课 | 第46-47页 |
三、 读书推荐课 | 第47页 |
四、 读书汇报课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