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失落的“蜀庠楷模”--重庆聚奎学校变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绪论 | 第11-35页 |
| 一、选题 | 第11-17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 (二)个案选择 | 第15-17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 (一)教育变迁 | 第18-23页 |
| (二)学校变革 | 第23-29页 |
| (三)历史视域内的教育变迁与学校变革 | 第29-31页 |
| 三、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31-35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3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 第一章 聚奎学校的所在 | 第35-49页 |
| 一、长江上游的水驿兴盛 | 第35-39页 |
| (一)白沙简况 | 第35-36页 |
| (二)因水而利的市镇 | 第36-39页 |
| 二、时代变迁的教育见证 | 第39-44页 |
|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 | 第39-41页 |
| (二)思潮涌动与学校发展 | 第41-44页 |
| 三、近现代学校的缩影 | 第44-49页 |
| (一)特殊的教育氛围 | 第44-46页 |
| (二)活的学校变革史 | 第46-49页 |
| 第二章 书院初创:民办官助式的教育互动 | 第49-65页 |
| 一、政府的庙产兴学 | 第49-53页 |
| (一)以庙产补经费 | 第49-52页 |
| (二)伸张变革思想 | 第52-53页 |
| 二、士绅的出资办学 | 第53-57页 |
| (一)绅权的施展 | 第53-55页 |
| (二)精英的抱负 | 第55-57页 |
| 三、国家与民众的教育互动 | 第57-65页 |
| (一)官方与民间的呼应 | 第57-59页 |
| (二)互动发生于社区中 | 第59-65页 |
| 第三章 学校转型:制度赓续与文化嬗变 | 第65-85页 |
| 一、时代变化中的学校转型 | 第65-69页 |
| (一)改称为学堂 | 第65-68页 |
| (二)脱胎为学校 | 第68-69页 |
| 二、从院外到院内: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 第69-78页 |
| (一)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 | 第69-76页 |
| (二)董事会制度让学校由乱到治 | 第76-78页 |
| 三、从态度到行动:学校文化的转向 | 第78-85页 |
| (一)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 | 第78-80页 |
| (二)见诸行动的文化转向 | 第80-85页 |
| 第四章 楷模造就:办学成就有活水源头 | 第85-105页 |
| 一、“蜀庠楷模”的嘉许 | 第85-89页 |
| (一)获得社会认可 | 第85-86页 |
| (二)办学繁荣鼎盛 | 第86-89页 |
| 二、经之营之:资源稳定供给 | 第89-97页 |
| (一)学校经费充盈 | 第89-94页 |
| (二)延聘优良师资 | 第94-97页 |
| 三、以学校为社会:品性内在支撑 | 第97-105页 |
| (一)担当社会责任 | 第97-100页 |
| (二)参与社会生活 | 第100-105页 |
| 第五章 名校浮沉:楷模的失落与回归 | 第105-127页 |
| 一、思想上的除旧与布新 | 第105-110页 |
| (一)教育环境变化 | 第105-107页 |
| (二)烙印政治与革命的办学思想 | 第107-110页 |
| 二、行动上的混沌与摇摆 | 第110-116页 |
| (一)混沌的管理 | 第111-114页 |
| (二)摇摆的教育 | 第114-116页 |
| 三、走在回归“聚奎”的路上 | 第116-127页 |
| (一)拨乱后探索发展 | 第116-120页 |
| (二)打造“聚奎名片” | 第120-122页 |
| (三)升学率下的回归之路 | 第122-127页 |
| 第六章 找寻学校变革的理路 | 第127-147页 |
| 一、学校变革的时代境遇 | 第127-136页 |
| (一)学校变革合理性的拷问 | 第127-130页 |
| (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 | 第130-134页 |
| (三)有意为之的文化“建设” | 第134-136页 |
| 二、寻路问学:逻辑与历史中的学校变革之路 | 第136-147页 |
| (一)从社会变革中汲取力量 | 第136-138页 |
| (二)制度变迁要突出诱致性 | 第138-142页 |
| (三)在形而上下中生成文化 | 第142-147页 |
| 结语 | 第147-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 后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