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所做主要工作 | 第15-18页 |
第2章 立辊轧机结构及控制系统概述 | 第18-26页 |
·首钢迁钢1580mm热轧线粗轧区设备系统概述 | 第18-19页 |
·立辊轧机设备构成及结构 | 第19-21页 |
·立辊轧机控制系统 | 第21-25页 |
·控制系统概述 | 第21-22页 |
·迁钢1580mm热轧立辊轧机控制系统构成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立辊压下液压缸控制策略 | 第26-40页 |
·立辊压下液压缸的基本位置控制功能 | 第26-30页 |
·位置反馈的标定功能 | 第26-27页 |
·轧制力计算和轧制力反馈功能 | 第27-28页 |
·位置控制器功能 | 第28-30页 |
·立辊压下液压缸位置控制功能改进 | 第30-37页 |
·零漂补偿控制功能设计 | 第31-32页 |
·速度平衡控制功能(Speed balance control)设计 | 第32-34页 |
·自动流量增益补偿功能(Automatic flow gain control)设计 | 第34-35页 |
·液压缸位置增益补偿功能设计 | 第35-36页 |
·压下冲击补偿功能设计 | 第36页 |
·控制模式和安全处理逻辑的结构设计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4章 立辊辊缝动态控制 | 第40-68页 |
·成品带钢宽度问题分类及应对措施 | 第40-41页 |
·立辊轧机宽度自动控制系统主体设计 | 第41-44页 |
·立辊宽度自动控制模式及优先级设计 | 第44-47页 |
·控制模式选择功能设计 | 第44-45页 |
·控制模式的优先级设计 | 第45-46页 |
·控制模式的切换和功能触发 | 第46-47页 |
·立辊头尾短行程控制策略 | 第47-52页 |
·立辊头尾短行程控制原理 | 第48-50页 |
·立辊头尾短行程控制方法 | 第50-52页 |
·轧制力自动宽度控制策略 | 第52-56页 |
·轧制力自动宽度控制原理 | 第52-55页 |
·轧制力自动宽度控制策略 | 第55-56页 |
·道次前馈自动宽度控制策略 | 第56-59页 |
·道次前馈自动控制原理 | 第56-57页 |
·道次前馈控制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缩颈补偿控制策略 | 第59-62页 |
·缩颈补偿控制功能原理 | 第59-60页 |
·缩颈补偿控制方法 | 第60-62页 |
·恒压力控制策略 | 第62-63页 |
·恒压力控制功能原理 | 第62-63页 |
·宽度前馈控制功能策略 | 第63-68页 |
·宽度前馈控制功能工作原理 | 第63-65页 |
·宽度前馈控制功能控制方法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效果验证 | 第68-78页 |
·立辊头尾短行程的实际控制效果验证 | 第68-69页 |
·轧制力自动宽度控制实际控制效果验证 | 第69-70页 |
·道次前馈自动宽度控制实际控制效果验证 | 第70-72页 |
·缩颈补偿控制实际控制效果验证 | 第72-73页 |
·宽度前馈控制实际控制效果验证 | 第73-75页 |
·最终产品宽度偏差实际控制效果验证 | 第75-76页 |
·本章小节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