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绪论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49页 |
第一节 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 第19-34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二、科斯定理与当代产权经济学 | 第24-29页 |
三、交易成本理论 | 第29-31页 |
四、科斯产权思想的启示及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 第31-33页 |
五、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34-38页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34-35页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第35-37页 |
三、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8-49页 |
一、关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38-40页 |
二、国内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综述 | 第40-43页 |
三、国外国有产权改革理论研究综述 | 第43-49页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及历史背景 | 第49-58页 |
第一节 亏损之困:转轨中的难点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体制性之困:所有者“虚化” | 第51-54页 |
一、产权关系分析 | 第52页 |
二、国有产权管理成效分析 | 第52-53页 |
三、投资决策失误、浪费具有体制性根源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监管之困:失效与失控 | 第54-56页 |
一、问题的根源 | 第54页 |
二、“代理人”概念的抽象与具体之分 | 第54-55页 |
三、问责制的缺乏和失效 | 第55页 |
四、典型案例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 第56-58页 |
一、经济中心转移 | 第56-57页 |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要历程 | 第58-83页 |
第一节 1978年—1984年期间的改革:放权让利 | 第58-61页 |
一、标志性事件及思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第59页 |
二、主要改革举措 | 第59-61页 |
第二节 1984年—1992年期间的改革:承包经营 | 第61-65页 |
一、标志性事件及思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 第62页 |
二、落实《决定》的主要政策措施 | 第62-64页 |
三、改革的局限性 | 第64-65页 |
第三节 1992年—2002年期间的改革:改革攻坚阶段 | 第65-78页 |
一、1992年—1997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66-72页 |
二、1997年—2002年: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 第72-78页 |
第四节 2002年—2008年期间的改革: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改革国有银行和垄断行业 | 第78-80页 |
一、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 第78-79页 |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 | 第79页 |
三、《企业破产法》修改完成并颁布实施 | 第79-80页 |
第五节 2008年以来的改革: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 第80-83页 |
一、金融危机的应对 | 第80-81页 |
二、金融危机以来的反思和国有企业定位的再思考 | 第81-83页 |
第四章 改革成就及最优路径 | 第83-99页 |
第一节 改革成就 | 第83-87页 |
第二节 最优路径选择 | 第87-90页 |
一、目标和方向选择:现代企业制度 | 第87-88页 |
二、理论支撑和最优路径:股份制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国企改革的工具选择 | 第90-94页 |
一、经济责任承包制:不改变产权的改革 | 第90页 |
二、兼并:一种过渡性工具 | 第90-91页 |
三、关闭:政府的行政介入 | 第91页 |
四、破产: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 第91-93页 |
五、出售:产权改革的基础 | 第93-94页 |
第四节 配套制度的建立与配套改革 | 第94-99页 |
一、社会保障体系 | 第94-95页 |
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 第95-96页 |
三、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 第96-99页 |
第五章 最优路径选择的基础:不同类型产权的法律及经济分析 | 第99-107页 |
第一节 国有产权及国有企业:抽象的、集合的产权 | 第99-102页 |
一、所有者 | 第99页 |
二、权利的行使及其有效性 | 第99-100页 |
三、代理成本 | 第100-101页 |
四、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 第101页 |
五、“权利”与“权力”的滥用 | 第101-102页 |
六、公共产品及相关的国有产权 | 第102页 |
第二节 集体产权及集体企业:模糊的产权 | 第102-105页 |
一、城市集体企业 | 第103页 |
二、农村集体产权与乡镇企业 | 第103-104页 |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产权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私有产权及私有企业:分散的、清晰的、排他的个人产权 | 第105-107页 |
一、私有产权的概念及演进 | 第105页 |
二、私有产权的核心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产权、效率与所有制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分析 | 第107-123页 |
第一节 不同类型企业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分析 | 第108-111页 |
一、股东体制的差异 | 第108-109页 |
二、经营动机或目标集中度的差异 | 第109页 |
三、决策机制灵活性的差异 | 第109-110页 |
四、人工成本的差异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比较:相对成本的提出 | 第111-117页 |
第四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比较 | 第117-123页 |
一、私营企业的劣势和体制性弊端分析 | 第118-119页 |
二、股份制的体制性弊端分析 | 第119页 |
三、不同类型企业就业贡献度的分析 | 第119-123页 |
第七章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及成效的实证分析 | 第123-149页 |
第一节 国企改革与银行改革的关系 | 第124页 |
第二节 基本过程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取得的成效 | 第126-131页 |
第四节 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131-140页 |
一、改革效果评估的依据和目的 | 第131-132页 |
二、评估的对象 | 第132-133页 |
三、评估的时间范围及主要内容 | 第133-134页 |
四、评估方法及结果 | 第134-138页 |
五、评估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 第138-140页 |
第五节 基本经验 | 第140-143页 |
第六节 以股份制为制度选择发展民营银行 | 第143-149页 |
一、政策意图及投资民营银行的动机分析 | 第143-146页 |
二、民营银行的法律属性 | 第146-147页 |
三、民营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及存款保险制度 | 第147-148页 |
四、治理结构 | 第148-14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9-155页 |
论文附录部分 | 第155-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0页 |
个人简历 | 第190-19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1-193页 |
后记 | 第193-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