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寓言及其教育传统 | 第9-15页 |
第一节、寓言的界定 | 第9-13页 |
1. 寓言定义 | 第9-11页 |
2、寓言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11-13页 |
第二节、历史透视下的寓言教育传统 | 第13-15页 |
第二章、寓言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特殊作用 | 第15-25页 |
第一节、说理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转换道德哲学"视界" | 第15-18页 |
第二节、独特审美内核有助于丰富青少年的审美体验 | 第18-21页 |
第三节、隐喻模式的运作有助训练青少年的思维逻辑 | 第21-25页 |
第三章、寓言在现行语文教育中的状况和问题反思 | 第25-34页 |
第一节、寓言在教材中的基本利用情况 | 第25-30页 |
1、基本数据 | 第25-27页 |
2、多元化形象丰富 | 第27-28页 |
3、难易梯度清晰,基本以学生心理接受维度布局 | 第28-30页 |
第二节、寓言在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第30-34页 |
1、教材设置上,比例失衡 | 第30-31页 |
2、教学主题上,道德渗透意味明显 | 第31-32页 |
3、教学过程上,程式僵化,缺少语文味 | 第32-34页 |
第四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增进对寓言的有效阐释 | 第34-44页 |
第一节、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接受理论与阅读理论 | 第34-36页 |
1、青少年心理接受理论 | 第34-35页 |
2、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阅读理论 | 第35-36页 |
第二节、思维上,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 | 第36-40页 |
1、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 第36-39页 |
2、逆向思维的多元化解读要注意边界意识 | 第39-40页 |
第三节、过程中,有效走入寓言,突破思维瓶颈 | 第40-42页 |
第四节、课堂外,充实同类型文本补给,巩固学生经验理解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