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规训--一个基于戏剧教学法的行动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0-23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8页 |
|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问题 | 第10页 |
| (二) 关键概念 | 第10-18页 |
| 1. 规训 | 第10-14页 |
| (1) 以语言、时空、身体事件诠释教室里的规训 | 第11-13页 |
| (2) 从不满规训到诉求对话 | 第13-14页 |
| 2. 戏剧教学法 | 第14-18页 |
| (1) 戏剧教学法促进对话 | 第14-15页 |
| (2) 是教育戏剧还是戏剧教学法? | 第15-16页 |
| (3) 针对规训的素材与方法 | 第16-18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18-23页 |
| (一) 研究方法论与工具 | 第18-20页 |
| 1. 研究方法论 | 第18页 |
| 2.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 (1) 叙事观察 | 第18-19页 |
| (2) 半结构访谈 | 第19-20页 |
| (3) 日志记录 | 第20页 |
| (4) 自然实验法 | 第20页 |
| (二) 研究对象与时间、信效度和伦理问题 | 第20-23页 |
| 1. 研究对象与时间 | 第20-21页 |
| 2. 信效度 | 第21页 |
| 3. 伦理问题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分析和启示 | 第23-41页 |
| 一、规训发生的方式 | 第23-32页 |
| (一) 语言确立的规训形象 | 第23-27页 |
| 1. 作为规训者的“老师” | 第24页 |
| 2. 作为被规训者的“小朋友” | 第24-27页 |
| (二) 身体的符号化 | 第27-29页 |
| 1. 信号器中的孩子 | 第27-28页 |
| 2. “公共景观”中的孩子 | 第28-29页 |
| (三) 时空的纪律性 | 第29-30页 |
| (四) 规训的特点与成因 | 第30-32页 |
| 二、戏剧教学法介入规训 | 第32-41页 |
| (一) 戏剧教学法的“有用” | 第32-35页 |
| 1. 促进师幼教学关系多样化 | 第32-34页 |
| 2. 改变师幼“仲裁-求助”单一关系 | 第34-35页 |
| (二) 戏剧教学法的“无用” | 第35-39页 |
| (三) 创造戏剧教学法介入规训的条件 | 第39-41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41-45页 |
| 一、摆脱分类诠释规训的格局 | 第41-42页 |
| 二、研究者的前设 | 第42-43页 |
| 三、到底什么是戏剧教学法 | 第43-44页 |
| 四、在行动中反思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64页 |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第46-48页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48-51页 |
| 附录三 故事《星星人》 | 第51-54页 |
| 附录四 表演游戏活动设计 | 第54-56页 |
| 附录五 戏剧教学活动设计 | 第56-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