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传播现象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 全球汉语热及“汉语桥”系列活动的发展 | 第14-15页 |
2. 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 第15-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 本文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四、 本文研究涉及的传播学理论 | 第19-23页 |
1. “把关人”理论 | 第19-20页 |
2.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0-21页 |
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1-23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23-30页 |
1. 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学研究 | 第23-24页 |
2. 电视类节目的传播学研究 | 第24-26页 |
3. 本文涉及的三个传播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国内语言水平能力竞赛活动发展现状 | 第30-35页 |
第一节 语言水平能力竞赛活动概述 | 第30-32页 |
一、 语言水平能力竞赛活动的分类 | 第30-31页 |
二、 除汉语外的其他语种水平能力竞赛活动的发展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汉语水平能力竞赛活动的发展 | 第32-34页 |
一、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 第32页 |
二、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 第32-33页 |
三、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研究案例的选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传播要素介绍 | 第35-47页 |
第一节 传播者 | 第35-36页 |
一、 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 | 第35-36页 |
二、 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 | 第36页 |
第二节 传播内容 | 第36-40页 |
一、 汉语水平考察 | 第37-38页 |
二、 中华文化传播 | 第38-40页 |
1. 博大精深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 | 第38-39页 |
2. 传播与接纳并存的文化交流心态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传播渠道 | 第40-41页 |
一、 传统媒体 | 第40-41页 |
二、 新媒体 | 第41页 |
第四节 受众 | 第41-45页 |
一、 普通受众 | 第42页 |
二、 在华留学生 | 第42-43页 |
三、 汉语教育工作者 | 第43-45页 |
1. 对外汉语教师 | 第43-44页 |
2. 汉语培训机构 | 第44页 |
3. 对外汉语教材编辑和出版团队 | 第44-45页 |
第五节 传播效果 | 第45-47页 |
一、 调查问卷样本基本情况说明 | 第45页 |
二、 样本对传播者的评价和建议 | 第45-46页 |
三、 样本对传播渠道的评价和建议 | 第46页 |
四、 样本对传播内容的评价和建议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传播活动分析 | 第47-69页 |
第一节 运用“把关人”理论分析大赛传播活动 | 第47-53页 |
一、 传播者 | 第47-51页 |
1. 主持人 | 第47-49页 |
2. 评委 | 第49-50页 |
3. 后期制作 | 第50-51页 |
二、 传播渠道 | 第51-53页 |
1. 传统媒体 | 第51页 |
2. 网络媒体 | 第51-53页 |
三、 受众 | 第53页 |
第二节 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大赛传播活动 | 第53-62页 |
一、 传播内容制作 | 第54-59页 |
1. 汉语水平的展示 | 第54-57页 |
2. 传统文化的再现 | 第57-58页 |
3. 当代文化的发展 | 第58-59页 |
二、 传播渠道选择 | 第59-62页 |
1. 电视媒体 | 第60页 |
2. 网络媒体 | 第60-62页 |
第三节 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受众需求 | 第62-69页 |
一、 普通受众需求 | 第62-64页 |
1. 知识性需求 | 第62-63页 |
2. 娱乐性需求 | 第63-64页 |
二、 在华留学生需求 | 第64-68页 |
1. 认知需求与学习汉语 | 第64-65页 |
2. 认同需求与文化交流 | 第65-67页 |
3. 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与终身学习 | 第67-68页 |
三、 汉语教育工作者需求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