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 引言 | 第8-17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四)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4 对中等学校性别比例问题的研究构想 | 第13-14页 |
(五)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六)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 中等教育 | 第15页 |
2 高中 | 第15-16页 |
3 性别差异 | 第16-17页 |
二、 高中男女生比例失调情况调查 | 第17-24页 |
(一)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17页 |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17-24页 |
1 调查结果 | 第17-23页 |
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三、 中等学校男女生比例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24-32页 |
(一) 外部原因 | 第24-27页 |
1 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 | 第24-26页 |
2 家庭教育失误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7页 |
(二) 内部原因 | 第27-32页 |
1 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 | 第27-28页 |
2 男女生心理上的差异 | 第28-32页 |
四、 中等学校男女生比例发展问题的策略回应 | 第32-35页 |
(一)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施性别差异教育 | 第32-33页 |
(二) 加强中等学校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 第33页 |
(三) 改变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 | 第33-34页 |
(四) 做好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 第34页 |
(五)发挥群体优势,整合全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培养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一 | 第38-39页 |
附录二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