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专业承诺、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一、引言 | 第8-1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1-39页 | 
| (一) 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 | 第11-29页 | 
| 1、倦怠 | 第11-13页 | 
| 2、学习倦怠的内涵 | 第13-15页 | 
| 3、学习倦怠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 第15-17页 | 
| 4、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7-26页 | 
| 5、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 第26-28页 | 
| 6、高师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二) 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 | 第29-32页 | 
| 1、专业承诺的定义 | 第29-30页 | 
| 2、专业承诺的结构及测量 | 第30-31页 | 
| 3、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31-32页 | 
| (三) 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 | 第32-37页 | 
| 1、成就动机的定义 | 第32-33页 | 
| 2、成就动机理论 | 第33-36页 | 
| 3、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36-37页 | 
| (四) 专业承诺、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37页 | 
| (五) 评价及启示 | 第37-39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39-4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39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39-41页 | 
| 四、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1-42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 (二) 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2-45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 (二) 研究工具 | 第42-43页 | 
| (三) 研究程序 | 第43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 六、结果与分析 | 第45-80页 | 
| (一) 量的研究结果 | 第45-69页 | 
| 1、被试基本情况 | 第45-47页 | 
| 2、高师生学习倦怠结果分析 | 第47-57页 | 
| 3、高师生专业承诺状况分析 | 第57页 | 
| 4、高师生成就动机状况分析 | 第57-59页 | 
| 5、高师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 6、高师生专业承诺、成就动机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60-64页 | 
| 7、建立影响高师生学习倦怠的路径模型 | 第64-69页 | 
| (二) 个案研究结果 | 第69-80页 | 
| 1、基本资料 | 第70页 | 
| 2、主要问题 | 第70-71页 | 
| 3、鉴别诊断 | 第71-72页 | 
| 4、成因分析 | 第72-74页 | 
| 5、辅导对策 | 第74页 | 
| 6、具体干预过程 | 第74-78页 | 
| 7、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 | 第78-80页 | 
| 七、讨论与建议 | 第80-95页 | 
| (一) 讨论 | 第80-90页 | 
| 1、高师生学习倦怠的基本特点 | 第80-85页 | 
| 2、高师生专业承诺的总体情况 | 第85页 | 
| 3、高师生成就动机的总体情况 | 第85页 | 
| 4、高师生专业承诺、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85-86页 | 
| 5、高师生专业承诺、成就动机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折 | 第86-88页 | 
| 6、专业承诺、成就动机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模型 | 第88-89页 | 
| 7、个案研究分析 | 第89-90页 | 
| 8、本研究的不足 | 第90页 | 
| (二) 建议 | 第90-95页 | 
| 1、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 第90-91页 | 
|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第91-92页 | 
|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 第92-93页 | 
| 4、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 | 第93页 | 
| 5、激发学生成就动机 | 第93-95页 | 
| 八、结论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 附录 | 第102-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