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稀土元素及其在新材料中的应用 | 第10页 |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0-11页 |
| ·稀土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模板法 | 第11-12页 |
| ·微乳液法 | 第12-13页 |
|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第13-14页 |
| ·其他合成方法 | 第14页 |
| ·无机纳米颗粒表而修饰 | 第14-17页 |
| ·表面活性剂修饰法 | 第15页 |
| ·硅烷偶联剂接枝 | 第15页 |
| ·聚合物包覆法 | 第15-17页 |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4页 |
| ·试剂及原料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氧化铈纳米粉体的醇-水混合溶剂热合成 | 第20页 |
| ·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醇-水混合溶剂热合成 | 第20页 |
| ·光辐照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纳米管 | 第20-21页 |
| ·凝聚法制备钇掺杂氧化铈/聚(苯乙烯-丙烯酸)复合微球 | 第21页 |
| ·溶液聚合制备钇掺杂氧化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微球 | 第21页 |
|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21-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2页 |
|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22页 |
| ·透射电镜(TEM) | 第22-23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23页 |
| ·动态光散射(DLS)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单分散的氧化铈纳米粉体的粒径控制与稀土元素掺杂 | 第24-52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微米级氧化铈超细粉体的制备 | 第25-34页 |
| ·反应路线设计 | 第25-26页 |
|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 ·产物结构与表征 | 第26-28页 |
| ·产物粒径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 ·纳米级氧化铈超细粉体的制备 | 第34-44页 |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34页 |
|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 ·产物结构与表征 | 第35-36页 |
| ·无水乙醇-水混合溶剂配比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36-41页 |
| ·甲醇-水混合溶剂体系下制备纳米氧化铈 | 第41-44页 |
| ·稀土元素掺杂氧化铈纳米粉体的制备 | 第44-51页 |
| ·反应路线设计 | 第44-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 ·产物结构与表征 | 第45-50页 |
| ·Y掺杂CeO_2纳米粉体的表征 | 第45-48页 |
| ·Sm掺杂CeO_2纳米粉体的表征 | 第48-50页 |
| ·掺杂元素Y与Sm对CeO_2晶胞参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液相合成与形貌控制 | 第52-66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球状稀土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合成 | 第52-58页 |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2页 |
| ·操作步骤 | 第52-53页 |
| ·产物的结构与表征 | 第53-58页 |
| ·光辐照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纳米管 | 第58-65页 |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9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59-61页 |
| ·氧化钇纳米管的制备 | 第59页 |
| ·氧化铕纳米管的制备 | 第59-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 ·氧化钇纳米管的表征与测试 | 第61-63页 |
| ·氧化铕纳米管的表征与测试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钇掺杂氧化铈纳米粉体的聚合物表面修饰 | 第66-82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CeO_2:Y~(3+)/P(St/AA)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66-75页 |
| ·路线设计 | 第66-67页 |
| ·实验步骤 | 第67-68页 |
| ·CeO_2:Y~(3+)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7-68页 |
| ·P(St/AA)微球的制备 | 第68页 |
| ·CeO_2:Y~(3+)/P(St/AA)复合微球 | 第68页 |
| ·结果讨论 | 第68-73页 |
| ·CeO_2:Y~(3+)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8-70页 |
| ·P(St/AA)微球的表征 | 第70-72页 |
| ·CeO_2:Y~(3+)/P(St/AA)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72-73页 |
| ·CeO_2/P(St/AA)复合微球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73-75页 |
| ·CeO_2:Y~(3+)/PMMA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75-81页 |
| ·路线设计 | 第75页 |
| ·实验操作 | 第75-76页 |
| ·结果讨论 | 第76-81页 |
| ·复合纳米微球的形貌分析 | 第76-77页 |
| ·复合纳米微球的红外分析 | 第77-78页 |
| ·复合纳米微球的XRD分析 | 第78-79页 |
| ·表面修饰剂对形成纳米复合微球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会议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