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公民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研究--以十二个社区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绪论第13-22页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1. 城市社区第14-15页
  2. 妇女参与第15页
 (三) 文献综述第15-20页
  1. 公民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第15-17页
  2. 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综述第17-19页
  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第19-20页
 (四) 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0-22页
  1. 写作思路第20-21页
  2. 研究方法第21页
  3.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1-22页
一、公民治理理论概述第22-28页
 (一) 核心概念分析第22-26页
  1. 公民资格第22页
  2. 公民参与第22-23页
  3. 社区治理第23-24页
  4. 社区治理原则第24页
  5. 社区公民治理模型第24-26页
 (二) 公民治理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第26-28页
  1. 理念之于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契合性分析第26页
  2. 柔性治理方法之于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契合性分析第26-27页
  3. 治理主体多元化之于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契合性分析第27-28页
二、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的历程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8-38页
 (一) 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的历程第28-33页
  1. 单位制、街居制主导下的城市妇女参与社区建设第28-30页
  2. 社区制主导下的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以H省的十二个社区为例第30-33页
 (二) 城市妇女在现代社区治理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H省的十二个城市社区为例第33-38页
  1. 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第33-35页
  2. 参与的目标层次较低第35页
  3. 参与的制度保障缺乏第35-36页
  4. 参与的能力有待提高第36-38页
三、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探析第38-48页
 (一) 社区公民治理文化的缺乏:待提高的公民意识第38-40页
  1. 传统的“家庭本位”意识,抑制了妇女参与的主体意识第38-39页
  2. 社区的“官本位”文化,制约了妇女参与的积极性第39-40页
  3. 旧有的“单位意识”,影响了妇女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40页
 (二) 政策支持乏力:待建设的社区治理的软肋第40-42页
  1. 社区治理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妇女缺乏参与的制度保障第41页
  2. 社区治理政策的性别意识缺席,减少了妇女参与的机会第41-42页
  3. 社区治理的行政化导向,制约了妇女积极能动性的发挥第42页
 (三) 妇女参与能力:待构筑的社区性别参与平台第42-45页
  1. 经济中的辅助角色,影响了妇女参与权利的行使第43页
  2. 普遍低于男性的受教育水平,限制了妇女参与治理的领域第43-44页
  3. 公共事务参与经验的缺乏,制约了妇女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第44-45页
 (四) 妇女社区治理角色:待重塑的身份认同第45-48页
  1. 传统女性气质下的社区治理幕后支撑力量定位第46页
  2. 具有性别特征的非政治性现实参与领域第46-48页
四、推进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第48-58页
 (一) 管理机制创新第48-50页
  1. 准确定位各治理主体角色,建立社区治理共同参与机制第48-49页
  2. 创新社区自治组织的体制框架结构第49-50页
  3. 建立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第50页
 (二) 政策机制创新第50-54页
  1. 加强社区自治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政策和制度第51-52页
  2.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第52-53页
  3.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区治理政策第53-54页
 (三) 文化机制创新第54-58页
  1. 建立现代社会性别文化,正确认识妇女第54-55页
  2. 建设公民治理社区文化,提高公民意识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初探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