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学法和教学组织论文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课堂师生互动重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页
 三、 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 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第11-13页
  (二) 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国内外研究第13-15页
 四、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五、 核心概念界定第16-17页
第一章 哈贝马斯生平简介第17-19页
 一、 生平第17页
 二、 著述第17页
 三、 社会背景第17-18页
 四、 理论背景第18-19页
  (一) 当代语言哲学的转向第18页
  (二) 马克斯·韦伯合理化理论的启示第18-19页
第二章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9-26页
 一、 交往的背景:生活世界第19-20页
  (一) 生活世界的含义第19页
  (二)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第19-20页
 二、 行为的类型第20-21页
 三、 交往灵魂:交往合理性第21-23页
  (一) 交往合理性的基本要素第21-22页
  (二) 交往合理性—重建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第22-23页
 四、 交往的方式:对话第23-26页
  (一) 交互主体存在的基础条件第23-24页
  (二) 理想的对话环境第24-26页
第三章 当前我国初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透析第26-36页
 一、 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的背景介绍第26页
 二、 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机会、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平等第26-31页
  (一) 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机会的不平等第27-30页
  (二) 课堂中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平等第30-31页
 三、 课堂中师生交往的方法、内容简单第31-33页
  (一) 课堂师生互动类型单一第31-32页
  (二) 师生互动内容的理论化、过程的形式化第32-33页
 四、 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一些环节存在刻板化第33-34页
 五、 教师互动意识不强第34页
  (一) 教师对学生主体认识的偏差第34页
  (二) 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第34页
  (三) 教师互动意识的模糊性和功利性第34页
 六、 大班化教学对课堂师生互动的不利影响第34-36页
第四章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我国课堂师生互动重构的启示第36-41页
 一、 新型课堂师生互动形式的基本特征第36-37页
  (一) 课堂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实现第36页
  (二) 课堂师生互动是一个交往过程第36页
  (三) 课堂师生互动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第36-37页
 二、 课堂师生互动属于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第37-39页
  (一) 主体间性的概述第37页
  (二)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属于目的论和规范调节行为第37-38页
  (三) 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体间性第38-39页
 三、 价值目标定位:建构以理性为基础的课堂师生互动第39-41页
  (一) 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理性第39页
  (二) 课堂师生互动的交往理性第39-40页
  (三) 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践理性第40-41页
第五章 我国初中课堂师生互动重构的实施策略第41-52页
 一、 课堂师生互动要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第41-42页
  (一) 课堂师生互动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41页
  (二) 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引起学生兴趣第41-42页
 二、 要加强课堂中师生间的对话第42-43页
  (一) 对话要注重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第42页
  (二) 课堂师生互动中对话的介入第42-43页
 三、 单一层面师生关系向主体间性的转换第43-49页
  (一)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第43-44页
  (二) 重视师生间的情感共鸣第44-45页
  (三)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第45页
  (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第45-46页
  (五)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第46-49页
 四、 重构课堂师生互动的具体策略第49-52页
  (一) 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第49页
  (二) 动静结合策略第49-50页
  (三) 对话与倾听策略第50页
  (四) 营造和谐氛围策略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化研究
下一篇: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育机智生成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