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影响员工创造力过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问题与切入点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出发点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2 相关文献述评 | 第17-51页 |
·社会资本 | 第17-24页 |
·社会资本的定义 | 第17页 |
·不同学科对于社会资本的解释 | 第17-18页 |
·社会资本: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社会资本的衡量 | 第19-21页 |
·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 | 第21-23页 |
·社会资本的益处 | 第23-24页 |
·知识转移与知识分享 | 第24-40页 |
·知识 | 第24-26页 |
·知识转移的衡量 | 第26页 |
·知识转移模型 | 第26-30页 |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 第30-36页 |
·知识分享 | 第36-38页 |
·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 第38-40页 |
·创造力 | 第40-50页 |
·创造力定义 | 第40-41页 |
·创造力影响因素 | 第41-48页 |
·知识分享和社会资本对创造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51-67页 |
·研究假设 | 第51-58页 |
·社会资本和创造力的关系 | 第51-53页 |
·社会资本和知识分享的关系 | 第53-54页 |
·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的关系 | 第54-55页 |
·知识分享的中介效应 | 第55-56页 |
·隐性知识的缓冲作用 | 第56-58页 |
·研究架构 | 第58页 |
·变量的操作定义 | 第58-60页 |
·问卷设计 | 第60-64页 |
·测量工具设计 | 第60页 |
·问卷调整过程 | 第60页 |
·测量项目设计 | 第60-64页 |
·问卷预调研 | 第64-65页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67-97页 |
·数据收集 | 第67页 |
·样本描述 | 第67-68页 |
·数据描述 | 第68-69页 |
·信度分析 | 第69页 |
·效度分析 | 第69-72页 |
·控制变量分析(ANOVA) | 第72-76页 |
·性别对于各变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年龄对于各变量的影响 | 第73页 |
·学历对于各变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所在部门对于各变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公司从业时间对于各变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行业从业时间对于各变量的影响 | 第76页 |
·相关分析 | 第76-77页 |
·过程模型验证 | 第77-89页 |
·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 第79-80页 |
·社会资本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知识分享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知识分享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 | 第82-85页 |
·与完全部分中介模型的比较 | 第85-88页 |
·中介模型的比较结果总结 | 第88-89页 |
·缓冲效应的验证 | 第89-92页 |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论 | 第92-97页 |
·社会资本各个维度的因素都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效用 | 第92页 |
·社会资本各个维度的因素都对知识分享有显著效用 | 第92页 |
·知识分享对员工创造力影响显著 | 第92页 |
·知识分享对于社会资本影响员工创造力中介作用显著 | 第92-93页 |
·隐性知识对于信任和知识分享关系缓冲效用显著 | 第93-94页 |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7-106页 |
·研究结论 | 第97-101页 |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101-103页 |
·学术价值 | 第101-102页 |
·实践意义 | 第102-103页 |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第116-119页 |
附录 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正态分布性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